去年,由市文體局、文化館聯合主辦的“非遺進校園”活動在石竹中心小學舉行。該活動旨在讓中小學生近距離了解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激發他們學習傳統文化、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熱情。此次活動由非遺傳承人林松生教學生表演提線木偶。不少學生驚嘆提線木偶的精湛技藝。不久前,由市文體局、教育局主辦的“周禮·佾舞”在校師資特訓在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行,城區42名教師參訓。城關小學一名老師說,這樣的活動十分有意義,對福清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以上只是福清市近年來開展“非遺進校園”的兩個場景。
據了解,福清市將以此為契機,全面啟動“非遺進校園”活動,打造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屆時,舞龍舞獅、陸地行舟、大頭娃娃、漁翁戲蚌、閩劇、宗鶴拳、提線木偶、評話、海族舞、九鯉燈舞、五瑞獸等15項省、福州市、福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與學生“零距離”接觸。
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福清市作為全國著名僑鄉,歷史悠久。唐圣歷二年(699年)置縣,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長期以來,勤勞、勇敢的福清人民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精神財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代表。在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民間習俗,傳統音樂及舞蹈,衣食住行,婚育壽喪,祭祀信仰,文體技藝等方面,都蘊含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
福清市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遵照國務院的要求,對全縣民間文藝進行初步的搜集、整理,最顯著的成績就是民間文學三集成。2003年,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福清市有關部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并取得一定成果,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有4個,列入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有33個。其中,石竹山夢文化、宗鶴拳、新厝伡鼓舞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行列。源自福清南少林的詠春拳躋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石竹山夢文化、宗鶴拳也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此外,福清市還先后命名了一批民間藝術之鄉、民間藝術傳承基地。此外,福清市宗鶴拳傳習所被列為福州市首批非遺示范基地。
二
近年來,福清市在非遺傳承方面取得可喜進展。南少林武術、宗鶴拳表演入校園活動開展得紅紅火火。實驗小學、濱江小學、城關小學等學校每年都開展了“非遺進校園”活動,以適應各中小學素質教育需求,積極營造全民參與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市文體局分管非遺工作的副局長林國祥說,青少年是福清市非遺傳承創新的生力軍,從學校入手,從青少年抓起,對于文化遺產傳承與繁榮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他表示,“非遺進校園”活動可以讓師生感受傳統文化底蘊,激發大家學習文化的熱情,進而傳承文化遺產。
在非遺傳播上,政府和民間都一大批機構和個人為此而努力。石竹山夢文化是福清最重要的非遺。從2012年到2014年,福清市先后舉辦了四屆“石竹山夢文化節”。該文化節系統、全面地向世人展示了石竹山夢文化的獨特內涵。尤其是第四屆夢文化節,參加人數達萬人,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群眾參與范圍最廣、影響最深的夢文化盛會,體現了兩岸民眾文化同宗、血脈同源的骨肉親情。
宗鶴拳為鏡洋鎮西邊村茶山人方世培所創。近年來,宗鶴拳第五代傳人方長燦、方長玉開館授徒,積極推廣普及宗鶴拳進校園,并連續3年率團赴臺灣開展拳藝交流等,使宗鶴拳成為省、福州市和福清市對臺交流的一面文化品牌。如今,宗鶴拳協會已有方世培故居、元洪青少年宮宗鶴拳傳習所,玉屏小學、濱江小學、西園小學等5處固定拳術傳習場所,宗鶴拳學習者已達數千人。
成立于2004年的福清南少林武術研究會,以及源自福清南少林的詠春拳傳人,近年來在傳承福清傳統武術文化方面不懈探索。福清南少林武術研究會挖掘了大量南少林武術拳譜及珍貴學術資料,出版了《玉融武韻少林風》專著,在福州市舉行了大型南少林武術文化展,在福清市17個學校開展了“南少林武術進校園”活動,還經常參加海內外武術比賽,獲得多項榮譽。去年躋身國家級非遺的詠春拳,相傳由福清南少林朱紅梅(即五枚師太)創于明末清初。如今,詠春拳第八代傳承人、龍山街道柏渡村人鄭祖杰為傳播詠春拳作出了突出貢獻。他不但成為電視連續劇《李小龍傳奇》中李小龍扮演者陳國坤的替身,不久前還被省文化廳推薦,為中央軍委辦公廳警衛局與武警特種警察學院“獵鷹突擊隊”教授詠春拳,引起很大反響。
福清市自2000年以來,連續舉辦了五屆“民間民俗文化節”,集中展示了剪紙、編蒲粽、編竹籃、根雕、地瓜燒制作、光餅制作、糊紙、蛋雕、微雕、茶藝、舞龍舞獅、伡鼓舞、海族舞、五瑞獸、板凳龍、走燈牌等傳統絕活及文圖資料,讓廣大市民分享到一道道異彩紛呈的文藝大餐。此外,福清市還連續舉辦了“文化惠民·每周一戲”展演活動,先后為閩劇愛好者獻演了近50場閩劇,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此外,福清市出版、刊印了多種與非遺有關的專著、畫冊。其中,市文體局刊印了《福清市非物質遺產名錄集萃》,林秋明出版了《福清俗語》、《閩都俗語童謠》等,施恭文出版了《福清民謠故事集》,鄭敬平出版了《石竹山神話》、《六十六個夢》、《接春》,陳則東、鄭衛建出版了《福清方言詞典》、《福清方言熟語》。去年,市委宣傳部、市文體局啟動了“文化福清”叢書的編撰工作。其中,嚴家梅編著的《美食福清》、林秋明編著的《非遺福清》即將出版。前者介紹了福清光餅、海蠣餅、魚丸、扁肉、番薯丸、豆簽、江陰豆腐燜、南嶺牛仔肉等福清傳統美食及其制作技藝。后者介紹了民間信仰、雜技與競技、民間舞蹈、傳統手工技藝、民間音樂、民間曲藝、民間戲曲、民族語言、民間文學、民間習俗、歲時節令、民間游戲等12類60多個三級非遺項目。
三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既具有藝術審美價值和產業價值,也具有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福清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百萬玉融兒女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寶貴資源,體現了福清人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藝術想象和文化意識,對于加強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及和諧文化建設都有很大幫助。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當前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形勢嚴峻,不容樂觀。特別是宣傳力度不夠、重視程度不平衡、專業人才緊缺、經費不足、傳承人斷層等原因,制約了福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所發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福清市文史專家及文化工作者希望有關部門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首先,保護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其次,隊伍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形成政府、民間整體聯動的良好局面。第三,挖掘工作要進一步深化,已整理和保護的項目要進行常態化展示。第四,非遺傳承人要進一步培育,引導和推動民間技藝走向旅游市場,將文化資源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第五,保護傳承的氛圍要進一步鼓濃,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參與的良好氛圍,為促進福清市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