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漲知識!說說清明節的文化內涵
www.bjjht.com 2015-04-01 09:00:50?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許多人都只知道清明節是一個溯源祭祖的節日。這一天要懷著追思和敬畏之心去祭掃祖宗和親人的墳塋,燃香焚紙,掃墓添土,借以寄托對祖先和故去親人的懷念。其實,清明節的意義遠不只此,它還包孕著許多更為廣大深刻的核心內涵。 首先,清明節是一個對生命謳歌的節日。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學說,儒學主張“入世”,褒場人生在世要“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要青史留名。清明節祭拜祖先,正是為了不忘往者,頌揚祖功,借以激勵生者發揚祖先優秀的精神傳統,使逝者的精神永在。通過祭祖的儀式正是要把人類生命信息一代代傳承下去,以至永遠,讓生命之花永在。 其次,清明節又是一個倡導生態的節日。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令,此時正值春之來臨,我國無論天南海北均已步入了春季,“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亮,故謂之清明”。古時人們過清明節,除了祭祖之外,還有踏青、祓禊的風俗。這一天,趁著風和日暖,闔家團聚,友朋相約,共赴山野,沐著冬日里久違的陽光,倘佯在春草萌發翠色滿目的大自然里,洗浴著陽氣方回的河水,呼吸著帶著春天氣息的新鮮空氣,把蟄伏一冬的心身來一次大沭浴,這是何等之爽快和愜意啊!古時清明節還有插柳之俗,類似今天的“植樹節”。人們有心插柳來年成蔭,改善和保持了生態環境的優美,真正實現了“清潔而明亮”。 根據民俗學家李漢秋的研究,清明節還是一個帶有政治性的節日。因為“清明”二字本來就有“政治清明”之意。《詩經·大雅·大明》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句。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注之為“不終朝而天下清明”。《后漢書·班固傳》也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 顯然,清明的政治自古以來便是人類的夙望。在介子椎的故事中,有一首據說是在介子椎遺體旁的一棵柳樹洞里發現的寫在一片衣襟上的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多反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雖然這首詩很明顯是后人假托,但也反映出人們的普遍愿望,“清明政治”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清明節又一項重要的文化內涵了。今天,十三億人同心同德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更需要清明政治與和諧社會。 時代在前進,風俗也必將與時俱進。如今,我們過清明節時,固然也一定要祭掃祖塋,懷念故者,但是進一步了解節日的文化內涵,將有利于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這一層面是我們不應忽視的。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