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橫生的福清端午節習俗
www.bjjht.com 2015-06-15 09:23:29?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一、端午節起源 端午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的叫法達20多個,主要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粽子節等等。據《荊楚歲時記》記載: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日子,故民間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或“端午節”。 據說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4個,即:紀念屈原、紀念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史記》記載,屈原因倡導富國強兵、聯齊抗秦而遭貴族強烈反對,最后遭饞去職,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此后,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楚國百姓紛紛涌到汨羅江憑吊他。人們一邊爭先劃著龍舟打撈他的真身,一邊把飯團用竹葉包裹起來,投進江中引走魚龍蝦蟹,使其不去咬食屈大夫的身體。從此,端午節便有了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的風俗。 二、福清端午節習俗 在福清,人們把每年五月初一日至初五日稱“端陽節”,亦稱“端午節”,俗稱“五日節”。福清端午節習俗較多,一首民謠概括了它的主要內容:“初一釘門蔥,初二起炸(即糯米粿)猛,初三煎面餅,初四做節仔,初五曬午時,龍船賽起來”。清乾隆《福清縣志》記載:“端午,插艾及菖蒲于門,以竹葉裹米為粽,祀先,亦以相饋。戲競渡于河。五日午時,設蒲觴,墨雄黃飲之。小兒則以五色絲系臂,綴繡符,簪艾葉,浴蘭湯,以辟除毒氣。”上述記載基本包括民謠所唱的內容。 福清因江河較少,很難看到賽龍舟場面。據記載,舊時龍江兩岸的玉塘、松潭、倪埔和逕江口的上逕都曾舉行過規模宏大的龍舟賽。1988年端午節,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17支龍舟隊在東張水庫舉行國際龍舟錦標賽,觀眾數萬,轟動一時。 在福清,有一位名人與端午節有關,那就是“萬安娘娘”陳金鳳。五代十國時,陳金鳳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被王審知的孫子王延鈞立為王后。陳金鳳自幼聰明好學,才華橫溢,被稱為閩省第一個“巾幗詞人”、“王后詞人”。她創作的《漁歌子·樂游曲》是福州第一首有記載的“龍舟詩”。據《閩中摭聞》記載:龍啟元年(933年)端午節,王延鈞下令造彩舫百余艘于西湖中,每舫宮女二三十人,著短衣,鼓楫爭先。王延鈞則和嬪妃們乘坐大龍船,觀看比賽,并命王后陳金鳳當場作詩。陳金鳳作了兩首《漁歌子·樂游曲》,命宮女同聲歌唱。其一曰:“龍舟搖曳東復東,采蓮湖上紅復紅。波澹澹,水溶溶,奴隔荷花路不通。”其二曰:“西湖南湖斗彩舟,青蒲紫蓼滿中洲。波渺渺,水悠悠,長奉君王萬歲游。”此后,王延鈞令各鄉于每年端午節舉行龍舟賽,競唱《樂游曲》湊錢,稱為“采蓮”。因此《樂游曲》又叫《采蓮歌》。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5-06-15 ]福清90后青年志愿者把愛心水果送進托養院
- [ 2015-06-12 ]福清警方:為21歲女孩解決無戶口難題
- [ 2015-06-12 ]福清陽下街道志愿者走進社區宣傳平安創建工作
- [ 2015-06-12 ]閩劇《團圓宴》近日上演 福清戲迷熱情捧場
- [ 2015-06-12 ]福清市綜合執法大隊及治違辦開展職業道德培訓
- [ 2015-06-12 ]檢查酒店衛生迎接青運會
- [ 2015-06-12 ]老年男子氣排球年度賽舉行 8支代表隊勝出
- [ 2015-06-12 ]洪璞園一期生產線實現量產 年產值可達2億
- [ 2015-06-12 ]福清東壁島墾區紅海蜇大豐收
- [ 2015-06-12 ]福清將開展端午主題活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