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歲到59歲,40年的春秋,在福清最西北部的山區,他堅守著三尺講臺。盡管條件艱苦,他卻覺得教書育人無比幸福,用師愛演繹了多彩的人生。他就是一都鎮善山小學數學老師何文忠。
何文忠1976年高中畢業后,選擇了回到故鄉福清一都鎮火燒侖教學點任教。“當時剛剛畢業,我覺得教書挺有趣的,就回到火燒侖教學點當教師。”何文忠告訴記者,“當年,火燒侖是一都鎮最為偏僻的地方之一,交通不便,如果要到中心校開會,我凌晨5點多就要開始走15公里的山路,8點才能到達會場,雖然教學環境十分惡劣,條件極為艱苦,但是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眼神,我就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教好他們。”
就這樣,何文忠成了火燒侖教學點惟一的老師,在這樣一所偏僻的“單人校”里,何文忠不僅成了班里十幾個學生的老師,也成為學生們的“爸爸”。“班上的學生年級都不同,為了讓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書讀,我采取了復式班教學,同堂安排教學班與作業班。”何文忠說,“當時,班里有個孩子才6周歲,因為山路崎嶇,我每天都要背著他上學,放學后再把孩子背回家。”
盡管條件艱苦,但何文忠在火燒侖一待就是8年。8年的教學也讓何文忠成了教學的“全把手”,哪一科有需要,他就教哪一科,盡管工資微薄,但何文忠對自己的選擇從不后悔。
“后來,火燒侖高年級的學生并到后溪小學去,我也就跟著去了。”何文忠說。到后溪小學后,何文忠卻沒有輕松下來,火燒侖離后溪小學大約有7公里的山路,很多時候,他要帶著高年級的學生往返在兩地之間,有的學生年紀比較小,他還要一個個背著過溪。“當時的小學還有寄宿制,50幾位學生有20位左右寄宿。學生在學校要燉飯吃,我還得帶著孩子們上山去砍柴,中午也不能休息,要照顧他們的起居。”
在后溪小學與學生一起吃喝穿住學9年后,何文忠選擇了再次回到火燒侖教學點。他說:“那里條件差,沒有人愿意去,年輕人一去就被嚇跑了,我希望火燒侖的孩子可以在家門口接受教育,不用每天走這么遠的山路,所以我一定要回去。”
2002年,何文忠來到了現在任教的善山小學。善山小學教學條件和環境相對于火燒侖有了很大的提升,但何文忠還是依舊堅守在他的崗位上,一如既往默默耕耘和付出。“現在條件變好了,我很滿足,一周上23節課,周一和周五是我最忙的時候,為了照顧外地的老師,我要最早到校開課,最晚一個回家。”何文忠笑著說。
善山小學校長翁祖明在說起何文忠時,不禁豎起了大拇指:“我與何老師在同一個學校教書15年了,我們學校的留守兒童比較多,他作為一名老師,為了讓學生家長放心,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即將退休的何文忠依然對山區孩子的教育放心不下。“2011年,學校分配了4名新教師,對我們來說是莫大的喜悅,但是,現在也只剩下一位了,我特別希望有更多的人與我們一道來撐起山區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