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少紅的工作室,簡潔又不失韻味
認識林少紅,是在福清政協會議期間的分組討論會上,了解到她的創業經歷和創業理念,以及她對旗袍文化的獨到見解。
“旗袍,是女人俗塵之中的一張名片,不媚俗不張揚,恰到好處地演繹著自己的風情,不需要旁人的喝彩卻能留住路人的目光。”采訪福清旗袍文化協會執行會長林少紅時,她告訴記者對穿旗袍的感受。“我們成立旗袍文化協會的宗旨,是弘揚旗袍文化,廣泛聯誼社會各界和眾多旗袍愛好者,共同推廣傳統服飾文化,并以旗袍為載體,組織福清廣大婦女學習女性禮儀,修煉女性優雅氣質,提升女性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為廣大福清婦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提供有益服務。”林少紅對記者如是說。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林少紅,1996年在福清城區就創辦有5家美容店,員工近30人。在經營美容店為福清女性創造美麗的同時,她還培養出一批美容院成功人士。她利用5家美容店員工的培訓、傳播公益作為平臺,使之成為培養福清女性就業、創業的“孵化”基地。2004年,林少紅也因為業績和口碑,成為福清市政協委員。
20年間,在福清、福州兩地美容業打拼,并且生意也紅紅火火的林少紅,怎么突然“改弦易轍”進軍旗袍文化呢?林少紅說,旗袍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特征和形式之一,它形成于上世紀20年代,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陸漸漸被冷落,尤其是“文革”中被視為“封建糟粕”、“資產階級情調”遭受批判。80年代以后,隨著傳統文化在內地被重新重視,以及影視文化、時裝表演、選美等帶來的影響,旗袍不僅逐漸在大陸地區復興,還遍及世界各個時尚之地。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藝還成為國務院批準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之一。“歷史在前進,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形勢仍然是倡導傳統文化,我就想到旗袍。通過旗袍文化做載體,推動福清華僑文化、石竹夢文化和光餅文化的發展。”林少紅為記者描述了她的“宏偉藍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人一旦對某事物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就會努力將某事物做到極致。“我身邊那些迷上旗袍的姐妹們,就有這種興趣。”林少紅說,福清市旗袍文化協會自成立以來,秉承把旗袍文化發揚光大、世代傳承的宗旨,開展了走秀培訓、模特展示等一系列公益活動。目前,參加活動的大多是在40至60歲間的女企業家,因為她們懂得旗袍的韻味與內涵,能夠讓她們在更大舞臺上展現自己、改變自己,重拾自信,重現光彩。下一步,將吸引更多有旗袍情結、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女子,定期地聚集在旗袍協會的“家外家”中,通過換一個發型,換一種心情,換一件旗袍,換一種生活,讓參與者實現了“出現就有貢獻”!感受不同的生活形態,結識不同領域的好朋友好伙伴,感受相聚的力量。
談到旗袍養生,林少紅正能量的“理論”讓記者點頭贊許。她認為,女性首先能管理好自己,從而就能管理好全家。以此類推,家和萬事興,能夠促進國家長治久安,國運昌盛。旗袍可以讓東方女性呈現美,也能夠提升精氣神。女性一旦穿上旗袍,服裝外在美就會呈現出來,言行舉止內在美也會流露出來。入座時,不會松松垮垮斜躺著,就會自然而然地坐直了。坐直對頸椎、腰椎有益,身體好了就不易煩躁。心理健康了,對身體有好處,人健康就快樂,主婦快樂,全家都樂。她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一個個家庭健康了,社會就健康,國家就健康。推而廣之,家庭快樂,國家快樂,何愁不能實現中國夢?
“人做對了,事業就成功了。這就是我在福清力推創辦福清市旗袍文化協會的理論依據,相信旗袍文化協會一定會成功。”說這話時,林少紅信心滿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