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僑大酒店舊樓承載福清改革開放的記憶
www.bjjht.com 2015-10-13 08:53:36?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但是,“實驗區”在建設之初,歷經了千辛萬苦。在福清這個不具備工業條件的農業縣發展工業,舉步維艱。那時的福清不僅電力供應嚴重不足,居民用電送一天、停一天,而且沒水。歷史上福清是一個“十年九旱”的缺水之地,當時只有一個5000噸級的水廠,只夠勉強供應城區居民的生活用水。在缺水少水下,所有進駐實驗區的工廠,全部得靠打深水機井解決生產、生活用水問題。不僅如此,當時的交通十分不便,宏路至福清縣城只有一條9米寬的沙土路,區內只有鄉間小路,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難行。更為嚴重的問題是通訊不便,手搖式磁石電話,成了當年福清對外聯絡的唯一通訊工具。 魏唐茂先生說:“在如此艱難環境中,落戶實驗區的工廠、企業主一遇到沒水、沒電、沒路、沒通訊便來找我,甚至連到縣城掛電話也要我陪同他們。記得1987年春夏之交,被譽為‘東南亞蝦王’的72歲老人林子金先生率先落戶融僑實驗區,創辦了冠源輕工業制品有限公司,生產出口鞋帽。有一天,他為了跟香港的客戶聯系業務,要我陪著他到福清縣郵電局掛電話,但折騰了3個小時也沒掛通。子金先生非常焦急,除留下手下的一名助理繼續等候外,我又陪著他上福州東街口郵電局掛電話。誰知路途遇堵車,花了3個半小時才到東街口,來回花了近7個小時。回來后,福清的電話還沒掛通。打一個電話花了10個小時。” 像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那時,管委會幾乎成了“滅火隊員”,整天圍著水電、交通等問題轉,千方百計地想盡一切辦法為企業破解難題,解決了一個又一個困難。 在艱難條件下,融僑管委會采取“縮小包圍圈”、“各個擊破”的辦法,按照總體規劃,進一個項目,修一條道路,逐步開發,逐步配套,解決實際困難。沒電,壓百姓、機關單位生活用電,靠壓一點、省一點的電力,支持企業生產。 盡管如此,海外鄉親還是蜂擁而至返鄉參與家鄉建設。其時,還有一個住宿問題。在改革開放之初,當時福清城區沒有一家星級酒店,比較“高級”的只“華僑大廈”一家,說是“大廈”,其實是招待所的別稱,設施很簡陋。除此之外,還有位于南門兜的“福清旅社”和位于小橋街的“勞務酒家”,都只是招待所級別的。不論是“華僑大廈”,還是“福清旅社”,都沒有大型的議事廳或會議室,更沒有國際電話和沖水馬桶、單房衛生間設備。有的海外鄉親初來乍到,對衛生極差的“公用廁所”很不習慣。沒有星級酒店的福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海外鄉親返鄉的步伐。林文鏡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為此,林紹良先生、林文鏡先生等一批僑領認為,福清要想“筑巢引鳳”吸引更多的僑胞返鄉參與經濟建設,就必須有一個與國際接軌的現代化的星級酒店,以解決來往的海外華僑和投資者的后顧之憂。林文鏡先生甚至把所要建的酒店的名字都想好了,要冠之以“融僑”兩字。 福清縣委、縣政府認為成立“融僑大酒店”的方案可行。但當時的政策是不允許僑資辦星級酒店的,設立“融僑大酒店”遇到了種種阻礙,以福清的力量是完全不可能沖破阻礙的。怎么辦呢? 當福清想設立“融僑大酒店”而得不到批準的消息傳到福建省委時,引起省委主要領導的高度關注。省委主要領導認為,福清的海外鄉親回鄉創業,其規模之大、熱情之高、人數之多、投資之巨、范圍之廣,都創下我省各縣市之最。如果設立“融僑大酒店”不被批準,將大大地挫折海外僑胞回鄉創業的熱情,福清剛剛起步的改革開放局面,將嚴重受挫。為此,時任省委書記的王兆國,以及后來的省委書記程序等同志,專門為此事親自到北京“說情”,懇求先行先試,特事特辦,網開一面支持福清的建設與發展,國家發改委這才特別批準建設“融僑大酒店”.融僑大酒店也就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了。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5-10-12 ]福清商鋪音響擾民 民警勸說降噪
- [ 2015-10-12 ]歐洲福建發展聯盟蒞融合作事項簽約儀式暨經貿交流大會舉行
- [ 2015-10-12 ]福清法院3位法官書法作品獲福建省書畫攝影獎
- [ 2015-10-12 ]僑聲書畫社最近老社煥發新姿 書畫活動頻繁
- [ 2015-10-12 ]福清一都鎮打造主題公園 提升幸福指數
- [ 2015-10-12 ]充電寶半夜膨脹 外殼飛擊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