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澤東接見楊貴(資料圖片)
一
我沒到過林縣,也沒見過紅旗渠,但對紅旗渠卻有著揮之不去、至死也難以忘懷的情結。
今年國慶期間,CCTV播放了4集電影記錄片《紅旗渠》,又勾起了我對1971年看過的紀錄片《紅旗渠》的記憶,影片主題歌《定叫山河換新裝》又重新在我耳邊回響。觀看《紅旗渠》每一集都讓我視線模糊,淚水沾襟!
紅旗渠位于河南省林縣,全長1500公里,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在我們的國家遭逢最困難的時期建造的。它蜿蜒于太行山崇山峻嶺之中、懸崖峭壁上,工程從1960年2月動工,至1969年7月完成,歷時十年。紅旗渠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
紅旗渠的誕生,充分體現了毛澤東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和“在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都可以創造出來”的論斷,也由此誕生了聞名中外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始于悲壯,終于輝煌。紅旗渠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一面永恒的旗幟,它也業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征,民族精神的一座豐碑和中華文化的一個符號,值得炎黃子孫千秋萬代傳承。
二
看《紅旗渠》,最讓我感動的是號召修渠的林縣縣委書記楊貴。1960年,當紅旗渠上馬的時候,楊貴在面臨著資金缺乏、物資緊缺、糧食緊張和施工條件極其險惡,甚至面臨著罷官革職、削職為民的嚴峻考驗面前,以共產黨人的擔當和大無畏氣概,帶領全縣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艱苦修渠,并創下了許許多多的奇跡的。楊貴說:“我一直信奉一句話是,群眾最關心的事,就是大事”,充分體現了一位縣委書記與人民群眾血肉關聯的高尚而樸實的情懷。他的這種情懷,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多次表揚,《人民日報》曾兩次發社論稱贊“林縣縣委是全縣人民的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核心”,給予了楊貴和他所領導的林縣縣委至高無上的評價。
楊貴的可貴精神在于,在他的身上一直保持著延安時期的那么一種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保留著毛澤東在進城時號召全黨同志始終保持“兩個務必”的精神。楊貴在做出了一個又一個改變林縣人民命運的同時,身先士卒,與民工風雨同舟,同吃、同住、同修渠,血肉相連。更難能可貴的是,修渠10年,楊貴在以身作則從不搞“特殊化”的同時,也從沒有發生過一宗請客送禮、吃喝揮霍的腐敗現象。他不僅嚴于律己,廉潔廉政,也立下新規筑牢“反腐墻”防控風險,10年期間,更沒有一個干部貪污挪用一分錢。楊貴精神是我黨艱苦奮斗精神的縮影。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紅旗渠的締造者楊貴兩次回到林縣時,人民群眾潮涌般撲向楊貴,用各種純樸的方式表達了他們對父母官、同時也是一名普通勞動者的深情厚意,表達林縣人民永遠的感念、感恩之情。歷史并沒有忘記楊貴,2004年6月,在紅旗渠紀念館落成典禮儀式上,林縣人民發出了“古有都江堰,今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的心聲。楊貴的功績在于,他和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谷文昌(林縣人)一樣,在重新安排舊山河的同時,也改變了林縣幾代人的精神面貌!
三
看《紅旗渠》,還讓我感動的是那10萬修渠大軍。修建紅旗渠正值我們國家遭受三年自然災害的極端困難時期,修渠條件差得超出想象。在當年每人每天只有六兩糧吃不飽飯的環境中,10萬民工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為了填飽肚子,他們上山挖野菜,下河撈水草充饑;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就睡在山崖下、石縫中,露天打鋪,天寒地凍睡在沒有房頂、沒有床的冰冷石板上,但從未有逃兵。10年中,先后有81位干部和群眾把自己最寶貴的生命獻給了紅旗渠,其中年齡最大的63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7歲。紅旗渠以及它的修建者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歷史的一個精彩縮影,令人嘆為觀止!
四
每次看《紅旗渠》每當聽到:心中升起紅太陽,千軍萬馬戰太行,一錘一釬干革命,愚公移山志如鋼……這首名叫《定叫山河換新裝》的主題歌時,我便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動的淚水,以表達我的敬畏、敬仰、敬慕之情!
紅旗渠是黨和人民刻在太行山巖上的一座豐碑,“紅旗渠精神”不僅僅是林縣人民偉大創業精神的真實寫照,更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豐碑。
感謝《紅旗渠》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溫了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今天斗換星移、滄海桑田,紅旗渠的故事似乎漸去漸遠,然而,紅旗渠精神在變革中的現代中國,仍然是一筆不可或缺的極其寶貴財富?!白粤ΩD苦奮斗”,仍然是新時期指引我們前進的一面旗幟,因為它才是我們這個民族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不朽的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