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檗山門
住持黃檗山
崇禎九年(1636年)春,費隱通容離開黃檗山,到建安縣的蓮峰院任住持。同年夏天,黃檗山的耆舊和檀越林心弘等,請當時在獅子巖打禪坐佛的隱元禪師回黃檗山繼席費隱的席位。次年五月,時任侍御的林汝翥聯合鄉紳林守賑、林朝龍、林景臺、林伯春、林正立、夏春暉、龔士龍、吳承啟、林茂輝、林鼎新、林茂枝、林廷棟以及黃檗寺里的眾僧給隱元作信,懇請他回黃檗寺住持。同年十月一日,黃檗山祝國堂慶典,隱元禪師回到了黃檗山,十方叢林數百名僧人聞訊前來祝賀。時隱元禪師46歲。從29歲出家到46歲住持黃檗寺,隱元禪師只用了17年的時間。
黃檗寺最初于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年),由六祖慧能的法嗣正干創建。建寺之初名為“般若堂”.唐德宗時,德宗皇帝敕名為“建德寺”.宋朝時期為黃檗寺鼎盛時期。隨后,從元代開始,黃檗寺走向衰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時任住持的大休在莆田檀越周心鑒的捐助下,重修了法堂、大雄寶殿、天王殿、伽藍殿、祖師堂、山門、積香廚、輪藏、十方寮舍等建筑。過了百余年,到了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一把火,幾乎燒毀了寺里的全部建筑物和經書。當時記載,到了明穆宗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中天正圓住持黃檗寺時,全寺只有兩三間的小屋。中天正圓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只身上京,奏請神宗皇帝欽賜《一切藏經》給黃檗山。正圓禪師為此在京8年,最后圓寂在北京的長榮茶庵,時年69歲。正圓圓寂后,他的法孫鑒源興壽、鏡源興慈繼承正圓之志,又在京堅持6年,終于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在葉向高代為奏請的幫助下,神宗皇帝賜給黃檗山《一切藏經》678卷和搬運費用計黃金300兩,并敕名改“建德寺”為“黃檗山萬福寺”.
次年(1615年),鑒源、鏡源肩負起復興黃檗寺的重任,重建了伽藍殿,并在法堂舊址重建大雄寶殿,在大雄寶殿的前廊修建了月臺,在月臺的南側新建了藏經閣,收藏《一切藏經》。還有,為了紀念葉向高的代為奏請之功德,鑒源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建了擇木堂,并安放了葉向高的塑像。與此同時,鑒源還把舊佛堂移至大雄寶殿的西側方丈寮的位置。鏡源于萬歷四十六年正月二十五日圓寂,鑒源于天啟六年(1626年)正月十日圓寂。時隱元35歲。隱元是于萬歷四十八年二月師從鑒源禪師出家的。鑒源、鏡源圓寂后,崇禎二年,(1629年),隆必、隆瑞新建了大雄寶殿左右的東西客堂。但是,不論是哪一任的住持,都無法重振黃檗宗風。復興黃檗宗風的重任,就落在了隱元的肩上。
重興黃檗寺
在隱元接任黃檗寺住持的那年十二月,隱元帶領眾僧在黃檗山臥云庵的周圍,植下了數萬株松樹,并把“臥云庵”改名為“萬松庵”.次年春天,隱元以千日為期限開閱《一切藏經》,直至崇禎十三年(1640年)結束。為了紀念中天正圓奏請神宗皇帝賜藏經之恩德,隱元建造了“中天祖塔”和“梅福庵”,并在梅福庵里安放中天與諸耆舊的牌位,以祀供奉。
在開閱藏經的同時,隱元開始了大規模重興黃檗寺的規劃。他找到了崇禎八年十二月古黃檗建筑圖,古黃檗圖上的古三門、天王殿、寺門、藏經閣、大雄寶殿是并列建在一條線上。其依次的順序是:大殿的左方是東客堂與擇木堂;右方是西客堂與方丈寮;殿的前方為禪堂;右前方為齋堂。寺門的左前方是鐘樓,右前方為鼓樓。天王殿的左前方是伽藍堂;右前方是祖師堂。外拱橋內有覽秀閣,橋外有環翠亭;古三門內有紀游亭等建筑物。崇禎十三年(1640年),隱元開始了重建工程。他在大雄寶殿舊址上重建大雄寶殿,把過去的大雄寶殿改為法堂,藏經閣移到了西廊的后面,在云廚的前面新建了齋堂。經過4年的努力,黃檗山的殿、堂、樓、閣、寮、房的興造基本結束。隱元的弟子獨往性幽在重修《黃檗山寺志》時寫道:重修后的黃檗寺建筑物有方丈、擇木堂、大雄寶殿、法堂、禪堂、學事堂、云水堂、應供堂、藏閣、鐘鼓樓、刷印樓、庫司寮、東廊、西廊、首座寮、化主寮、西堂寮、書記寮、知客寮、典座寮、雜務寮、什物寮、行堂寮、米房、礁房、茶房、小菜房、園房、田房、圊房、浴房、直牲房、牛房、三門、紀游亭和茶亭。
清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二十五日,隱元再次回到了黃檗山,直到順治十一年五月為止,隱元在黃檗寺居住了9年又4個月。回山兩年后,隱元開始黃檗山的庵和塔的建造。順治五年冬,他修造了“海會塔”.順治七年,在寺的左邊建造翠竹庵。次年,在桑池園的左邊重修“上善塔”、寺的左方獅子峰建“獅子庵”、寺的前方吉祥峰的右邊建造“水月庵”.順治九年,在寺院的后面羅漢峰的左邊建造“絳節庵”.在這之前,獅子峰東邊的“白馬廟”和香爐峰后的“三宮庵”,因年久失修,而成為了民宅。隱元從村民手里把它買下,并于順治六年與八年,重修了“三宮庵”和“白馬廟”。
添置400畝田產
不僅如此,隱元還為寺院購置了大量的田產。據《黃檗寺志》記載,在第一次住持黃檗寺期間,購買的田畝有寺前田24畝、熨斗田10畝和6畝的園池、梨洋田10畝、南洋橫洋田9畝7分、陳白田8畝、宅角田31畝,加上附屬的園池等,共計有百畝田產。第二次住持期間,他把黃檗寺院的田產擴大至寺前田24畝、軍民田8畝、熨斗田10畝、梨洋田10畝、南陽田160畝、黎灣洋田56畝、牛隊洋田20畝、東滿洋田13畝、陳白洋田45畝、桑池園5畝、熨斗園6畝、塔頭畬園5畝、鐵爐墩園4畝、三官垅園5畝,再加上萬松庵、三官庵和東岳塔院等地的園池,在隱元住持黃檗寺的前后17年間,他為黃檗寺添置的田產有400余畝。這些田產為在荒災年艱難歲月里的黃檗眾僧,提供了免遭挨餓的生存保障。
隱元禪師從崇禎十年十月入主黃檗寺,到清順治十一年五月,中間除了外出1年10個月外,在黃檗山,他度過了整整15年的時間。在這15年間,他重修了黃檗寺院、伽藍寮舍、庵塔,使黃檗寺煥然一新。他還為黃檗寺購置了眾多的田產,確立了黃檗寺的經濟基礎。在他住持期間,黃檗寺的僧人從初期的三四百名僧人擁擠在云水庵居住,到順治八年僧眾達千人,他使黃檗山萬福寺名揚天下,而成為福建東南一大禪林。隱元禪師的功績,確實是功德無量。
隱元在住持黃檗寺的時間里,他培養出12名十分有作為的法嗣弟子。他們分別是也懶性圭、良冶性樂、中柱行砥、木庵性瑫、虛白性愿、即非如一、心盤真橋、三非性徹、無得海寧、玄生海珠、西巖明光、慧門如沛。在這12人當中,除了也懶性圭于順治八年東渡溺死、玄生海珠于同年圓寂外,無得海寧為寧德玉像山龍華寺、西巖明光為長樂法華寺、慧門如沛為福清獅子巖、良冶性樂為閩侯旗山寺、中柱行砥為福清三山圣泉寺、木庵性瑫為福清斂石太平寺、即非如一為閩侯雪峰崇圣寺、心盤真橋為福州城內補山萬歲寺等寺院的要職。

隱元齒發塔上寫著:臨濟正宗第三十二世重興黃檗隱元琦大和尚齒發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