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山鎮,哪里有矛盾糾紛,哪里就有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身影;群眾有啥維權事,就找司法所。該所調解工作之所以贏得干群信任,與工作人員發揮職能作用,當好基層“和事佬”是分不開的。
動之以情 化解十年心結
十年前,老郭和鄰居老施兩家因公用道路、排水溝等問題發生了糾紛,村委多次調解均無果。十年間,兩家的爭執糾紛逐年升級,最終醞釀成積怨,最后走上了上訪路。接到鎮政府交付的任務后,所長吳開金派出資深調解員林光祥和翁玉華負責調解。
“打一場架,看似出了氣,實則結了怨,更加要成本了,你看直接成本隨便講就有被拘留、罰款、醫藥費這些,還有心情沮喪、親朋擔心、上訪影響工作學習生活這些附加成本也不低,傷氣傷身又折本,還傷了鄰里和氣,你們可是蒙受很大的精神和財產損失啦……”這些貼心的話擊中要害,兩家人沉默了。調解員再進一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雙方作出妥協達成協議,兩家也不再上訪。就這樣,糾結了十年的上訪案件迎刃而解。“‘糾紛’環環相扣,難解難分;‘調’即要能進能退,能容能忍;‘解’即要找到矛盾的節點,打開它。”吳開金這樣總結調解經驗。
目前,三山司法所配有5位專職調解員、151個村級調解員,形成鎮調委會、村調委會、村調解員三級調解網絡,并與派出所聯動,筑起維穩第一道防線。
“三心”調解 平息矛盾糾紛
“做調解工作,應當將‘情’放在第一位,要做到這一點‘傾聽’很重要。‘傾聽’是調解的基礎,很大程度上是耳朵要能聽進去話,腦子要能記住話,然后細心理清當事人各自的思路,在細心交流的過程當中尋找突破口。加上把心里那桿秤放平,調解工作就會事半功倍。”吳開金說著“耐心聽、用心查、恒心聊”“三心調解經”的感受。
基層群眾發生糾紛,不少是隨時隨意,說吵就吵。因此,該所推行“三隨工作法”,即矛盾糾紛“隨手調”“隨時調”處理,事后還要“隨后訪”上門問冷暖,鞏固調解結果。村民何某說,“隨時調”很好,農村很多人發生糾紛,都因在氣頭上忍不過,或是面子上掛不住,及時調解像心理按摩就過了,如果鬧到法庭,成本高時間長,更傷和氣。
學好法律 當好“法律保姆”
作為基層糾紛的“和事佬”,調解員們幾乎天天都要面對和調處矛盾糾紛,許多看似細小的事情,只要調解不及時或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激化矛盾。但是,做好調解工作光憑熱情還不行,必須學習和掌握國家法律、法規、政策和調解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在調解工作中將“大道理”和“百姓話”相結合,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巧解千家事。于是,司法所總是定期開展法律、法規學習活動,不斷豐富調解員自身法律知識,提高調解糾紛的能力。舉辦各類培訓會,讓調解員間互相交流學習經驗,有時候也請律師進行專業培訓。
在調解糾紛中,工作人員還注重調解文化與教育群眾學法、用法相融合,讓大家遇事要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加上平時積極開展普法工作,有效地提高了人們的法制觀念,為創建平安福清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所榮譽室里,擺滿了各種榮譽證書、獎牌和當事人贈送的錦旗,該所連續三年被市司法局評為調解先進單位,去年還被省司法廳評為“全省優秀人民調解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