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時令,通常在農歷春節前后(公歷2月3—5日之間)。今年(丙申年)的立春節氣是年底春,在農歷(乙未年)十二月廿六日(公歷2月4日)17時46分。舊《歷書》云:“斗指東北維立春,時春氣始至,四時之卒始,故曰立春。”
我國是以農業立國,農業收成(即糧食安全)關系國計民生。自古以來,古代帝王對立春季節十分重視,都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儀式。漢代,文景年間,年首頒發詔書時,均稱“朕親耕為天下先”。沿襲至明清時,每到新年伊始,皇帝都要到先農壇或天壇舉行耕作與祈年活動,延伸到省、州、郡(縣),且拓展至基層民間百姓,諸如迎春神(句芒神)、鞭春牛(真牛、泥塑牛、紙糊牛)、剪春燕(春書、春雞、斗蝶)、吃春餅、食春盤等,普通民眾都參與其中。
現單就中華傳統飲食——春餅、春盤,說說其文化內涵。
古時,立春日,中原一帶民間流行著吃春餅、食春盤習俗。唐《四時寶鏡》載:“立春,食筍、春餅、生菜,號春盤?!碧圃娙硕鸥﹃P心民間冷暖,有詩云:“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狈从吵鎏拼鸵呀浻谐源猴?、春盤的風俗了。到了宋代,便出現有“卷春餅”。這大概是“春餅”、“春盤”的過渡型食品。餅內餡料有:羊肉、豬肉、筍干等,包在餅中,卷成條形,兩頭以面糊粘住,油煎,食用時再蘸以調料汁。到了元代,蒙古族的飲食受到漢人飲食習慣影響,將春餅卷,以油炸食。元韓奕在《易牙遺意》中介紹了春餅卷的制作方法:“春卷薄餅,用羊肉2斤,羊脂1斤,或豬肉亦可。大概如饅頭餡。須多用蔥白或筍干之類,包在餅內,卷成條狀,兩頭再以面糊粘著,浮油煎,令紅焦色?!钡搅嗣髑鍟r,便出現有“春卷”一詞。當時的江南南京和蘇州一帶市面上,已經流行有春卷食品了。再到近現代,春卷已盛行于江南各地,與古代的春卷,形式基本相似,唯面皮有所變化或更新,不再局限于麥面皮,還有米粉面皮、豆腐面皮、雞蛋面皮等。常見的餡料有:肉絲、韭菜、筍絲、綠豆芽等。偶爾也有甜食餡料。今天,市場、街坊或酒肆,隨處可見春卷餅,很受市民青睞。至于,春卷餡料升格為高檔烤鴨品位,則是由北京全聚德走向全國。
春盤這道菜,源于漢代。后來,大概與南北朝時元旦的五辛盤相關,所以春盤也叫五辛盤,即以五種菜餚拼盤而成。宋詩人蘇東坡有詩云“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說的是“立春”季節,有時也會遇上“乍暖還寒”春寒料峭的天氣。元代詩人耶律楚材寫了一首七律詩,盛贊春盤,詩云:“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木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搡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高梁。”詩中提到的何曾,是魏晉時的一位名廚。其中說到的銀線、藕絲、豌豆、蔥白、萎蒿、韭黃等,都是春盤和菜的菜品,足見何等豐盛。今日,酒宴上所見到的冷菜拼盤,應是源于古代春盤的演進。
清代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吃面餅,雜以生菜、青韭、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吃水紅蘿卜,名曰咬春。”所謂“咬春”,就是吃水紅蘿卜,去春困。且表示迎接春天之意。
上文提到春卷也有甜食餡。讓筆者回憶起上個世紀70年代末的79年春,時任縣人大副主任陳德順同志,下鄉??跈z查春耕生產,筆者在??诠甾k公室,陪同下鄉。他談起在歐洲羅馬尼亞訪問時,吃中國菜——春卷的故事。
1964年春,中國農業部組團出訪歐洲。邢燕子任團長,陳德順同志(時任音西大隊黨支部書記)以勞模身份參加。在羅馬尼亞歡迎宴會上,主人特地上了一道中國菜——春卷。餅內餡料有豆沙、紅棗、果脯丁、葡萄干,很平常。但上菜時作了精心策劃與安排:宴會廳內燈光突然暗滅,音樂嘎然靜止。這時中國菜出場,一盤盤春卷熱氣騰騰,都潑上可食用火酒并點燃,發出藍色光艷,廚工們一人一盤,來往穿梭于大廳,蔚為壯觀。當一盤盤春卷置于餐桌上時,火酒光艷已滅,大廳亮燈,歡快音樂復起。全場爆以熱烈掌聲。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走出國門,傳遍歐亞,譽享全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