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美食,牽著味蕾,鎖著人心。福建省眾道發展有限公司有一個宏偉的藍圖,就是將福清特色美食——番薯丸帶上產業化道路,將它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向全國。
走進福建眾道發展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記者看到,一間約50平方米的工作間干凈整潔,擺放著一個巨大的冷藏柜、幾臺攪拌機,番薯、牛心菜等食材整齊地堆放在角落,數個身著白色工作服、戴著圍裙、廚師帽、一次性手套的工人正在切菜、調料、清洗、包餡,一切井然有序,一張大鐵桌上數個大鐵盤已經擺滿了番薯丸。
主人熱情地端來剛出鍋的番薯丸請我們品嘗,只見乒乓球大小的番薯丸,暖黃外皮帶著透亮。咬一口,Q彈軟糯的外皮,糅合了番薯特有的香氣,紫菜與肉的鮮香瞬間充滿整個口腔,細細一品,還帶著一絲絲脆甜,原來,里面還夾雜著牛心菜。作為地道的福清人,番薯丸我并沒少吃,我必須承認此時吃在嘴里的番薯丸是味美的,但福建眾道發展有限公司又有何信心能將它推向全國?
“我們將地方小吃品牌化、公司化運作,這在福清還是首創。”總經理魏孝龍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在國家商業總局注冊了商標——融萬安,并請知名的美國經濟學家進行過成本與收益核算,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融萬安番薯丸自3月15日正式推向福清市場以來,受到熱烈的反響,以直供的形式幾百上千個地送往福清酒店、高等院校、機關單位食堂、元洪投資區等地,并以禮品形式銷往周邊縣市。
要實現一種美食的產業化之路,實行標準化生產是基礎。標準化生產是質量管理的重要前提。記者在采訪過程中了解到,融萬安番薯丸建立了一套制作規程、烹飪技術標準和管理標準,未來還可以結合各地的飲食習慣進行改進及完善。比如,在福清,融萬安番薯丸就地取材,龍高片區的山地瓜、年后的頭水紫菜、豬肉的前腿肉等,從源頭把關,確保食材新鮮,從剁肉到包皮均純手工制作,而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在無菌的環境下完成。魏孝龍說,公司規定所有員工必須身著統一服裝,戴好帽子、手套和口罩,各種用具、廚具也必須經過多次消毒清洗,制作出來的番薯丸也要在一定尺寸之內,同時,作為禮品送出的番薯丸必須用公司統一制作印有商標的盒子,每盒12個。
不打無準備之仗。將番薯丸品牌化生產運作這一想法在魏孝龍的腦海里已醞釀兩三年了。他告訴記者,這兩三年來,他時常帶著上百個番薯丸奔走在各個省市,免費請人試吃,廣西、廣東、北京、上海、青島等地遍布他的足跡。而融萬安番薯丸根據市場反應,也做了數次微調。他認為,各地口味不同,公司將傳統家庭廚房的特點和企業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的特點結合在一起,使未來各地門店有了更多的靈活性,既能保證番薯丸獨特地道的口感,也利于品牌的推廣。
“番薯丸是福清的傳統美食,不少家庭都會自己做,因此,下一階段,門店由福州開始向全國蔓延開來,福州5月份有10家門店準備落地,裝修風格以體現福清人文、地理為主。”魏孝龍說,目前公司已在廣東、上海、天津、四川等省份已商家談好合作意向,并請來國際名模林宇彤作為融萬安番薯丸品牌的形象大使。
在當下的中國,社會的流動、城鄉的變遷讓鄉土美食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家園意義,總能激起大范圍的共鳴,因此也有著前所未有的巨大市場。在越來越多的鄉土美食走入都市并受到熱捧的今天,一盒土生土長的番薯丸,究竟能不能緊抓市場機遇,壯大其產業化之路,成為享譽全國的“美食地標”,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