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23日福清站記者 戴亞妹 報道
為有效遏制紅白喜事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狠殺鋪張浪費的奢靡之風,形成節儉養德的良好社會風尚。去年以來,福清市新厝鎮多措并舉破除農村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倡導厚養薄葬、愛護環境的民風鄉風,引導廣大干部群眾不斷轉變思想觀念、提高文明素養,讓文明鄉風在全鎮蔚然成風。
黨員干部帶頭 做移風易俗的踐行者
曾幾何時,婚喪嫁娶、喬遷升學、做壽生子……各種名目的宴請,禮尚往來中節節攀高的人情開支讓許多群眾不堪重負;大量燃放煙花爆竹、使用一次性塑料餐具、廢棄的廚余垃圾污染空氣、破壞環境;農村的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盲目攀比之風愈演愈烈。
為改變這種局面,福清市新厝鎮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充分發揮優良黨風帶社風促民風的作用,在全鎮推行“黨建+”模式。號召當地威望高、有經驗、能力強的黨員、干部、教師、道德模范、鄉賢人士等重點人群,帶頭摒除攀比浪費、聚眾賭博等不良行為,帶領群眾增強抵制不良習俗的自覺性。
福清市新厝鎮江兜村僑眷、退休教師王先雕夫婦,人老心熱,關心公益事業,將兒女為他們做壽的錢無私捐贈,用于修建該村韶溪壩上塌了10多年的石橋。
與此同時,該村黨員干部還帶頭作出公開承諾,帶頭監督制止歪風邪氣,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喜事省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神事杜絕辦等新風,自覺接受群眾批評和社會監督,深入持久地開展反邪教和反封建迷信警示教育,引導村民崇尚科學,抵制封建迷信,推動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新時尚、新潮流。
倡導村規民約 “群眾自治”帶動“自我約束”
“辦酒席是高興的事,但壓力也大。菜太多怕浪費,菜太貴經濟壓力大,菜少了、差了,又怕‘掉面子’。”福清市新厝鎮鳳跡村村民陳女士一席話道出了如今農村辦酒席的矛盾之處。
為順應群眾這種“想變又不愿出頭,盼改又不敢主動”的從眾心理,福清市新厝鎮注重發揮村民代表大會、村民議事會、黨員大會、老人會等群眾自治組織的作用,在全民討論的基礎上將“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納入村規民約,把群眾意愿轉化為全村共同意志,幫助群眾打破心理障礙。
新厝鎮棉亭村村民陳女士與丈夫于2016年5月步入婚姻殿堂,她率先節儉辦婚事,以旅行結婚代替大操大辦。結婚時,女方沒有要求男方買房買車也沒有舉辦儀式,只邀請了家里至親擺了兩三桌,如今兩人已經生育了一名活潑可愛的男孩,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生活美滿。
江兜村村干部王文珍告訴記者,村民王梅英的父親在去年去世,因家風家訓中有規定要勤儉節約,王梅英在操辦喪事時只擺了三四桌宴席,花費不到1000元,請親戚簡單吃了飯。“他們不比喪事排場,比的是老人在世時,誰更孝順。”王文珍表示。
目前,新厝鎮16個行政村都制定了相關的村社規范,用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辦法,把喜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省辦等理念變成行動,大大減輕了老百姓的隱性負擔。
“我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積極引導群眾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節辦、厚養薄葬,杜絕鋪張浪費,破除封建迷信,摒棄婚喪陋習,營造了‘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的良好社會氛圍,有效改善了社會不良風氣,促進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福清市新厝鎮宣傳委員陳春利告訴記者。
以家風促民風 助力移風易俗文明新風
“郭彩英真是個好媳婦!嫁入婆家20多年來,她無微不至的照顧多病的婆婆和九十多歲高齡的奶奶。” 在福清市江兜村家風家訓館“最美媳婦”榜單前,聚集觀看、學習的村民無不為郭彩英的孝心所感動。
這樣平凡而又和諧的故事在新厝鎮多如繁星,這與新厝鎮一直以來都高度重視文明家庭評創、引領良好家風家訓有著密切的關聯。
今年以來,福清市新厝鎮注重示范引領,堅持用身邊好人、好事來喚醒群眾的美德基因和文明自覺。該鎮在廣泛開展文明村、“星級文明戶”創建活動的同時,積極開展“最美媳婦”、“最美庭院”、“最美媽媽”等評選,堅持群眾評、評群眾,讓群眾當主角,通過群眾推群星,好家風帶動鄉風民風,達到“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的帶動效果。截止目前,全鎮共涌現出文明家庭240戶、星級文明戶96戶、其他典型約200戶,農戶文明創建參與率達100%,有效引導村民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讓鄉風民風真正美起來。如今,鄉村美、民風淳、百姓富,正成為該鎮鄉村文明新生活的縮影。
“通過評選‘最美庭院’活動,提倡雜物擺清楚,庭院掃干凈,垃圾不落地,新厝更美麗;通過評選‘最美媳婦’、‘身邊好人’等活動,杜絕奢靡之風,捐資做公益。希望通過多形式的行之有效的宣傳,動員群眾廣泛參與,讓文明新風在移風易俗中更深入人心。”陳春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