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在推行河長制過程中,成立無人機巡河志愿者大隊和民間河長辦,發動萬名志愿者參與河道清障,積極探索全民參與治河、管河、護河的工作新模式
無人機飛來巡河
一段18分33秒的航拍視頻,記錄了福清市一次獨特的巡河過程:從玉融大橋出發,沿著母親河龍江的流向一路前行,從城區到鄉村飛越16公里,直到抵達出海口才停止。視頻中,龍江的水流、河道的環境、兩岸的排水等情況盡收眼底。
這段巡河視頻的拍攝者,是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當天成立的福清市云鷹無人機巡河志愿者大隊。“我們主要巡查人眼看不到、人員走不到的區域,拍攝內容素材提供給河長辦。”大隊長黃崇稀介紹說,“目前有35位攝影愛好者加入了這支志愿者隊伍,人人都擁有無人機,每個月定期巡河。”
福清市全面啟動“河長制”后,由于水系分布廣泛、流域寬廣,在“摸清家底”的過程中就遇到一些難題:偏遠的水庫、荒草叢生的河岸、泥沙淤積的河床等,不僅汽車、摩托車無法抵達,連徒步都難以靠近,留下了亟待攻克的“死角”。
“無人機巡河解決了‘死角’問題,不僅節約了人力、財力,而且平時難以發現的河道垃圾、排污、違建等情況,在鏡頭下無處可藏,提高了巡河效率。”福清市水利局局長、河長辦主任林愛光說。
對無人機拍攝素材、線索的迅速處理,同樣十分關鍵。今年5月,隊員們用無人機巡查關溪流域時,發現一處工業園區向河道排出了褐色的污水,無人機沿著污水逆流而上一路追蹤,很快就找到了污染源,并第一時間將航拍圖上報,相關部門迅速發出了整改通知。“今年10月份,我們再次到這片區域巡查,發現河水已經變得清澈,但河床仍是黑褐色,所以又提出了底泥清理的建議。”黃崇稀說。
為了讓無人機巡河模式發揮更大作用,福清市已制定了《無人機大隊巡河工作方案》,對12條市級河流及飲用水源實行空地結合、人機結合、立體交叉的巡河模式。下一步,還將逐步擴大巡河范圍,實現無人機巡河全覆蓋。
民間也有河長辦
今年3月22日“世界水日”之后,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的校園里新添了一塊牌匾——福清市民間河長制辦公室。這是福清市首批民間河長辦,同一批掛牌的還有龍華職業中專、福清第二中學等多個單位。
民間設立河長辦,帶動起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河長制”工作中。
“治水不僅是政府部門的任務,我們大學師生對維護青山綠水抱著極大的熱情。”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團委副書記陳明生介紹說,一方面,大學生們通過組建“河小禹”志愿者服務隊,積極加入到治水行動中,向社會倡導全民治水、共護生態;另一方面,則利用所學專業知識為治水出謀劃策。
今年暑假,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10多位環保類專業大學生組成團隊,沿著龍江流域行走4天時間,抽取水樣檢測、考察河道環境,形成了一份專業調研報告。
除了民間河長辦,福清市還先后建立了飛鷹搶險救援志愿隊、水利施工企業護河志愿隊、“水利家園”公益團隊等民間護河組織。
有了充足的社會力量支持,自今年4月份以來,福清市每月常態化開展“萬人巡河清障保潔”活動,集中力量解決了一批河道陳年垃圾、建筑廢料、泥沙淤泥等歷史遺留問題。
在陽下街道虎溪社區,從11個小區內選拔的30多名熱心志愿者,已經把每月參加“萬人巡河清障保潔”活動作為生活中的新常態。“我們積極做好資源整合、團隊培育,組織黨員志愿者、陽下騎行協會、各村(社區)志愿者小分隊每月清障,切實保障本轄區河流的清潔、安全、美麗。”陽下街道副主任林祥興介紹說。
用好治水新幫手
河長制工作啟動后,福清市明確了5名市級河長和93名鎮(街)級河長、河段長,設立了12個市級重點河流河道(段)河長辦、24個鎮級和491個村級河長辦,并配備525名河道專管員,全市建立起縱向到底的組織體系。
從人員配備可以看出,鄉鎮(街道)和村(社區),在治水中承擔起更大的責任。用好、用足民間力量,成為政府治水的新課題。
以陽下街道為例,全市12條市級重點河流中,有大北溪、虎溪兩條流經境內,是無人機巡河的重點。為此,陽下街道建立起快速治水反饋機制。“接到無人機巡河拍攝到河流污染、垃圾淤積等問題,我們會立即處理。”擔任大北溪陽下段副河段長的林祥興介紹說,同時陽下街道紀工委在河長制實施過程中對各河段負責人工作實施跟蹤督查,提升工作成效。“實施‘河長制’后,街道對治水從原來的配合變成了主力,在民間力量的支援下,對防汛防災、河道改造、污染治理等統一監管,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河流的清潔、安全。”
每月一次的“萬人巡河清障保潔”,也由鎮街發動志愿者參與。截至目前,全市24個鎮街已經累計組織6萬多人次開展“萬人巡河清障保潔”活動,出動挖掘機、打撈船、運輸車等機械400多臺次,完成河道清障近200公里,清運垃圾、淤泥等100多萬立方米。
此外,福清還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實現河流養護社會化服務,構建起社會力量參與治水的長效機制。
遍布海內外的鄉賢,同樣是可以倚重的力量源泉。海口鎮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參與河岸改造,由石溪村鄉賢林先生捐資500萬元實施的河岸砌石、水上造橋、蓄水補水、植樹綠化等綜合改造工程,目前已經初具規模,正帶動起更多企業家“認領”“認養”家鄉河道的新風尚。(記者 卞軍凱? 來源:東南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