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臂被嚴重炸傷的環衛工人使得急診室內的氣氛更顯緊張
東南網2月11日福清站訊(記者 王正夏)“血壓:72mm/138mmHg,脈博:83次/分,目前的生命體征相對平穩。患者左手重傷,皮膚大面積損毀,神經血管斷裂,肌腱斷裂,伴有開放性骨折,需進行緊急處理……”
5日18時許,一名因拾掇垃圾被炸傷送往福清市醫院的環衛工人讓搶救室內的氣氛顯得格外緊張:一臺臺心電監護設備交替鳴響著,陪護的家人個個愁眉緊鎖著,匆忙的腳步聲、擔架車輪的滾動聲,值班室里的醫護人員如陀螺一般不停轉動著。
剛踏進搶救室門口,記者就被眼前的“戰景”怔住,耳旁傳來病人痛苦的低吟聲、家人焦急的催促聲以及門外不時傳來的救護車鳴笛聲……

救護車第一時間出動
“第一時間!第一時間!第一時間!”
“要想跟著救護車出去,你可得跟緊我的腳步了。”不容得記者多想,福清市醫院骨科醫生吳欽勇邁開步子,疾步向前。他告訴記者,由于急診科人手緊張,他被調來支援。
吳欽勇介紹稱,在接到120指揮中心的指令后,救護人員往往要在3分鐘內攜帶好必要的搶救藥品和醫療設備,迅速出車。“緊接著,救護人員要利用車上的時間與家屬確認事發地址、患者病情以及既往病史,爭取能在第一時間內趕到事發地點,給予患者及時、準確的治療。”吳欽勇說,到達現場后,急救人員要攜帶急救藥品及器材迅速趕到患者身邊,根據病種以及病情實施現場急救,并采用正確的方式和體位,安全搬運患者。

醫護人員第一時間將患者送至醫院
而在急救或轉送途中,醫護人員要對病人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護,最大限度地保證病人途中的生命安全。“第一時間接警,第一時間到場,第一時間處置,這就是我們急救人員的任務。”吳醫生告訴記者,特別是對于突發心梗的患者,時間就是生命,及時的救治對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及術后恢復,都是至關重要的。

凌晨12時的搶救室
“放棄的原因有千萬種,堅持下來的理由卻很簡單。”
“可現在臨近春節,朋友聚會喝酒是常事,因此,醉酒引發疾病的患者多了,酒駕發生意外、酒后聚眾鬧事致傷的例子也不在少數,這無形當中就給我們的救援工作增加了不少的難度。”一旁的急診科護士王秀梅不自覺地打開了話匣子。
王秀梅說,對于醫護人員而言,平常的工作是工作,好好地在被窩里睡上一覺也是一種工作,“因為,只有美美地睡上一覺,第二天才能更好地工作。”所以,每天在被窩里起不來的時候,王秀梅都會掙扎10分鐘,她說這10分鐘她都是用來懷疑人生的。
王秀梅告訴記者,工作之前的她,喜歡和朋友逛街,喜歡旅游,喜歡運動。可工作之后,她只喜歡睡覺,“急診科護士”的身份讓她不得不丟掉許多愛好。“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有時忙的連喝口水的時間都沒有。除此之外,護士的社會認可度低,付出與收獲不成正比……”說起目前職業存在的問題,王秀梅能列出好長一串。
當記者問及是否有換工作的想法時,王秀梅顯得一點兒也不猶豫,“有,每天都在想。”可在一小段時間的沉默之后,王秀梅又說,其實她又舍不得真的辭掉這份工作,“放棄這份職業的原因的確是有千萬種,可堅持下來的理由卻十分簡單。因為有那么幾個患者,他們會在身體康復后,對你連聲致謝,這會讓你獲得成就感,并感到幸福。”
就是那么寥寥患者幾句簡單的鼓勵,讓王秀梅能深刻地感受到從醫最初的成就感,于是她在急診護士這個崗位一呆就是六個年頭。

搶救室醫生爭分奪秒
在急診科的搶救室內,記者還認識了一位會說福清話的黑龍江人——福清市醫院急診內科醫生劉忠聞。他告訴記者,對于一個東北人來說,福清話其實一點兒也不好學,“可是沒辦法呀,來就診的個別患者不會說普通話,所以要學會福清話,了解患者的訴求,更好地與患者溝通,這就是我的工作。”
2011年來到福清市醫院工作劉忠聞由于工作繁忙,在7年的時間里,他只回家過兩次,一次是自己的婚禮,另一次是因為愛人的家人病重。“因為我很少回家,爸媽急了,在2013年直接從黑龍搬到福清,和我住在一起。”劉忠聞說,當前的醫療環境并不十分樂觀,要當一名好醫生,他必須要付出得更多。
劉忠聞告訴記者,雖然從醫的道路困難重重,但他喜愛這份工作,也常常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剛來醫院工作的時候,有位患者心臟驟停,我和同事輪著給他做心肺復蘇,堅持了45分鐘后,患者竟真的重現生命跡象。”劉忠聞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當時有多開心。
“這件事,我可以說一輩子。”劉忠聞說。

福清市醫院急診科24小時“不打烊”
“我們的新年愿望也很簡單。”
記者了解到,王秀梅與劉忠聞今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都有班要值。
對于這種情況,王秀梅早已習慣,“只是已經好多年沒挽著媽媽的手在春節期間走親訪友,家里的七大姑八大姨們可能都忘了我媽有我這么個女兒吧。”王秀梅邊說邊笑,她希望2018年工作可以輕松點,患者可以更理解醫護人員的工作,“還有就是每天都能睡飽覺。”
如王秀梅一般,劉忠聞的新年愿望也特別簡單,他希望病人可以少一點,“可以多點時間回家,看看久違的親戚朋友。”

搶救室護士忙得不可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