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佾舞:國禮傳承三千年
?
佾舞,一種禮儀
佾舞代表性傳承人李宗霖介紹,佾舞源自河洛的“六代樂舞”。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水之濱營建洛邑,開始制禮作樂,他整理并繼承了前代遺存的樂舞,統稱“六代樂舞”,定為國家最高等級的樂舞,作為呈獻給尊貴國賓的最高國禮,也是公祭天地、社稷、先圣先師和迎接月令節氣的重要禮儀。
據記載,佾舞分二佾、四佾、六佾和八佾,如六佾即6行6列,共36人。佾乃禮之意,分別為天子八佾、公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每個動作皆代表一個字,一個樂章由32個動作組成。佾舞分為“初獻禮”“亞獻禮”和“終獻禮”,統稱三獻禮,每一獻禮由三十二個舞姿構成一個樂章。佾舞所表現的內容體現了儒家禮樂精神中天地有序、和諧融洽的特征。
那天在三坊七巷展演的是“初獻禮”,演出者左手橫拿龠在內,象征平衡;右手直拿翟在外,象征正直。翟龠結合,便呈現陰陽和諧的天地秩序。
李宗霖介紹,佾舞和福清有很深淵源。清乾隆佾舞木刻版《福清縣志》詳細記載了官方集體傳承佾舞的建制,如今佾舞的配樂仍沿傳北宋福清籍樂師劉詵(shēn)主持制作的“大晟樂章”中的曲目。
周禮·佾舞:國禮傳承三千年
?
學生們在展示佾舞中的動作。
|
-
責任編輯:盧家輝
標簽:福清 三坊七巷 周禮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