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寧為患者進行胃鏡檢查?
東南網5月16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王正夏
數步見方的辦公室,一張簡易的桌子上散落著一大摞資料,靠墻的書柜整齊地擺放著各種醫學書籍。回憶起近日一個急性胃腸炎患者的病例,福清市第二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何寧打開了話匣子。
那名急性胃腸炎患者叫老薛(化名),今年66歲。據了解,老薛數十年來深受頭暈之苦,也曾先后看過數十位醫生,得到的診斷均為“乙型肝炎肝硬化”。可在長時間的藥物治療后,病情卻仍不見好轉。2002年,他因反復頭暈、食欲不振入住福清市第二醫院內科治療,主治醫師正是何寧。
經過仔細的檢查、分析和思考,何寧對“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診斷產生質疑:發病多年,老薛身上為何沒有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所表現出的肝掌蜘蛛痣和腹水?同時,老薛檢測報告的多項指標也與肝炎的情況相矛盾……顯然,認定老薛為“乙型肝炎肝硬化”的證據鏈還不夠完整。根據老薛的臨床表征,何寧認為,由紅細胞異常引起溶血性貧血的可能性更大。
鑒于當時福清的醫療水平有限,何寧建議老薛到福州的三甲醫院的血液科進行進一步檢查。不出所料,老薛被確診為“遺傳性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并在福州得到很好治療。困擾了數十年的問題得到解決,老薛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不久前,老薛因“急性胃腸炎”再一次入住福清市第二醫院內科。在醫院里,老薛一眼就認出了何寧,激動地抓著他的手,連聲感謝……

何寧詳細為患者進行身體檢查
回想著這段故事,何寧感慨良多。
“作為一名醫生,為患者排憂解難的同時,能得到患者的認可,這讓我覺得很自豪。”對于何寧而言,做一名治病救人的醫生,是他從小的理想。
小時候,因為身體不好,患有腎炎,何寧常常要往返醫院。“我不喜歡去醫院,但當時我對醫院里的好多事情都十分好奇。”何寧告訴記者,他清楚地記得小時候身體難受時,他對自己為什么會患病、醫生又是如何“神奇”地控制住自己的病情等問題充滿了興趣。此外何寧更希望能通過自己的雙手解決親屬的病痛。
抱著這樣的想法,何寧堅定地踏上了從醫道路。
由于早前切身感受過病痛,成為一名醫生后,何寧也更加懂得如何打消患者的顧慮,照顧患者的感受。在與患者接觸的過程中,何寧始終要求自己要仔細地詢問,詳細地記錄。“這樣病人心里就會有安慰,我們也能更好地做出正確的診斷和治療。”何寧認為,在治療過程中,醫生要給患者說話的機會,用心傾聽他們的心聲,并適時給予引導,這樣便能很好地緩解患者的壓力與痛苦。“信任就是從此刻開始。”何寧說。

何寧為患者出具報告
“一個好的醫生,不僅要足夠耐心,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何寧表示,在看診過程中,重視患者身體發出的每一個“求救信號”都是至關重要的。
讓何寧至今印象深刻是,自己在早些年接診了一名反復腹瀉的患者。檢查后,僅發現該患者的腸道有輕微炎癥。經過深思熟慮,何寧建議該患者進行胃鏡檢查,以排除胃潰瘍、胃癌等疾病。患者起先還不以為然,覺得自己只是拉肚子,無需如此“大動干戈”。可通過胃鏡結果發現,該患者胃部有一片2.5×2.5cm2糜爛面,隨后被確診為胃癌早期。幸得發現及時,該患者胃部的癌細胞還未擴散,手術效果非常理想。
每一個簡單的病癥背后都有可能隱藏著重大的疾病,反復腹瀉可能是胃癌引起,下巴疼痛或許是心臟出現問題,肚子疼痛的原因更是有上百種……從業20余載,何寧總是兢兢業業,一絲不茍,這與他“不求甚解”的性格有著很大關系。何寧告訴記者,醫生要憑著經驗去看病,但又不能只憑著經驗去看病,要始終用質疑的精神去反復研究病情,以得出準確的診斷。
作為福州市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委員,何寧擅長消化內科常見病及疑難病診治,在消化性潰瘍及根治幽門螺旋桿菌治療方面深有研究,現為福清市第二醫院胃鏡室科主任。
此外,為了跟上醫學發展的腳步,何寧每天都會通過大量閱讀紙質書籍、微信文章報紙等醫學材料不斷地給自己充電,提升業務能力。“內科方面的專業書籍一旦有新的版本出版,我肯定會第一時間購買,然后仔細研讀。”何寧表示,他知道自己能做的還有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