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下街道溪頭村曾是全省最窮的鄉村之一。2016年,位于溪頭的洪寬工業村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就達278億元,占福清工業總產值的22.2%。如今的溪頭村已成為“海西第一村”“公園里的百億工業村”和全省最宜居最美麗的鄉村之一,被外國駐港領事集體評為“最具海外影響力的中國鄉村”。
溪頭村的變遷,折射出我市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村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過去貧困落后的福清農村,已蛻變為產業旺經濟強、鄉風好人文美、生態美環境優的美好新家園。
產業興旺生活富裕
龍田鎮東華村40年前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是個十年九旱、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資源短缺的荒涼小漁村,“窮山惡水鳥不棲,有女不嫁東華男”是村民曾經的記憶。
為了生活,不少村民只能從港頭等鎮購買水產品,再運到福州、長樂等地販賣。大家肩挑手提,走街串巷叫賣,東華村也被人們稱為“攤販村”。由于沒有保鮮設備,當天賣不掉的水產品只好倒掉。
1986年,村民何殿官、何國清等人租用了一家廢棄的碾米廠建了一個冷凍廠,隨后又聯合村里6個股東辦起了東華村第一家水產品加工企業龍威水產。從單純小買賣發展到了水產品加工產業,東華村人實現了新跨越,從此踏上了由“攤販村”向“水產王國”的轉變歷程。
在龍威水產的帶動下,東威、誼華、朝輝、華盛、龍華等多家水產加工企業在東華村落地生根。從2008年起,福清本地的水產養殖業發展迅速,東華村人看準機遇與養殖戶合作,通過提供資金和專業技術人才,建起養殖基地,促使該村水產加工企業日益發展壯大。如今,在龍田鎮建起的全國水產品加工示范基地中,90%以上的水產品加工出口企業是東華村民創辦的,年產值上億元的有六七家,產品遠銷美國、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國家。
圍繞水產品加工產業,東華人又把眼光投向更廣闊的市場,延伸產業鏈,如與養殖戶簽訂合作協議、積極發展養殖基地,投資參股遠洋捕撈等。現在每天平均有3噸水產加工品從東華村人創辦的近10家水產加工企業配送到全國各地,其中南美白對蝦占據全國市場的“半壁江山”,村民人均收入突破10000美元。“萬元戶是困難戶,百萬元戶剛起步,千萬元戶才算富”成為該村的真實寫照。
在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中,我市依托山、海、僑資源優勢,實施產業帶動,聚焦精準扶貧,凝聚發展合力,培育壯大集體經濟,使農村經濟產業蓬勃發展,成為興旺發達的富民產業。2017年,我市實現農業總產值181.3億元,比增3.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49元,比增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