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以產業園區為平臺,推進全方位開放開發
?
福清新聞網-福清僑鄉報12月20日訊(記者:陳盼蘭)1992年,改革開放春潮涌動。
1992年,對福清而言,同樣是一個不尋常的年份。
那一年,融僑開發區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那一年,國務院原則同意,設立全國第一家規劃面積最大的華僑投資建設的開發區——元洪投資區;那一年,愛國僑領林文鏡捐出200萬元,聘請臺灣專家對江陰半島進行全方位勘測、評估,一年后得出結論:江陰港的自然條件全國少有……
如果說1987年融僑開發區的成功創建,成為福清改革開放的“試驗田”,那么從1992年起,福清則堅定不移地踏上了以工業園區為載體,探索外向型經濟發展的道路。
國家級園區
奠定發展基礎
依靠華僑的力量,融僑開發區在創辦之初便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水、電、路、酒店、金融服務機構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冠捷電子、洪良染織、冠輝食品等一批企業在此落地成長,1991年全區累計落地三資企業達41家,當年實現工業產值5.11億元。
1991年7月,福州市代表團出訪印尼,與著名僑領林紹良簽訂了開發協議。林氏集團注冊成立克馬太平開發建設(福建)有限公司,負責開發;福清市成立元洪投資區指揮部,負責協調建設過程中的各方面工作。
1992年5月,國務院原則同意,設立全國第一家規劃面積最大的華僑投資建設的開發區,面積50平方公里。8月,元洪碼頭破土動工。隨后,一批批華人企業巨子紛至沓來,一個個世界性大公司接踵而至,從此元洪投資區走上歷史的舞臺。
以融僑、元洪為樣板,福清充分發揮僑鄉、區位優勢,自我配套、自我完善、筑巢引鳳,走出一條“以僑引僑、以僑引臺、以僑引外、僑臺港外聯合開發”的外向型經濟發展路子。洪寬工業村以及龍田、高山工業小區等一批工業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一批誕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工業園區,為福清外向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
責任編輯:陳嘉明
標簽:福清 發展 城市 產業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 【字號 大 中 小】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