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東南網記者 袁琳敬 攝)
東南網12月28日福清站報道 記者 袁琳敬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因此,不斷提升社區服務和管理能力,夯實社會治理的基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對于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福清市玉屏街道社區學校在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和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在依托北大社區學習點開設了文化學堂,為廣大對文化知識有迫切需求的居民提供繼續教育的平臺,迄今開班已有十年之久。
據悉,北大社區文化學堂跟普通學校一樣,分上午下午兩個班次,固定學員60余人,教師隊伍有郭細梅、黃群力等,均具備多年教育工作經驗。日常開設課程有詩詞朗讀、硬筆書法等,除此之外還會定期開展美容養生,插花,烹飪等培訓,豐富學員的生活。
練習硬筆書法(東南網記者 袁琳敬 攝)
學習無界限 知識讓生活絢麗多彩
“以誠相見心誠相待,讓我們從此是朋友……”昨日上午,悠揚的歌聲從玉屏街道北大社區辦事處四樓的文化學堂陸續傳出,婉轉動聽。
原來,北大社區及周邊的數十名女性居民齊聚于此,開始她們的階段性學習成果展示。她們之中,年紀最小的40歲有余,年紀最大的已到花甲,頭發花白,戴著老花鏡。但是,她們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認真的態度絲毫不輸給在校讀書的學生,甚至比學生更加求知若渴。知識帶給她們的除了生活上的便利,個人氣質和素養也大大提升。
合唱過后是詩詞吟誦。清晰的吐字,抑揚頓挫富有感情的表達,都感染著在場的每個人。在硬筆書法環節,這些女學員更是拿出紙筆,一筆一畫、橫平豎直認真寫著,連握筆的姿勢也都十分標準。
誰又曾想到,數月前她們還都是大字不識幾個的家庭主婦。
“以前家里窮,讀不起書,連名字都不會寫,出門也是‘兩眼一抹黑’,路名、店名全都看不懂。要是小時候有機會讀書,我的人生可能會跟現在有很大不同吧。”一位女學員表示,“幸好有這個文化補習班,我終于識字了。”
俗話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作為社會成員的一部分,扮演的不僅僅是雙重角色,而是多重的,既是職業女性,又是家庭主婦,是妻子,是母親,是女兒,是兒媳。因此,凝心聚力,提升社區女性文化素質,幫助她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對于發展新時代文明建設有著深遠的意義。
“文化學堂原本是為本社區居民設立的,開辦以來獲得了居民的一致好評,隨著她們‘口口相傳’,現在不僅本社區,甚至連附近包括宏路、陽下的一些居民也來此一同學習。”施欽說。
多年來,玉屏街道北大社區文化學堂不僅得到廣大居民群眾的交口稱贊,也吸引了不少鄰近鄉鎮的學員,不斷壯大學習隊伍。
比賽獲獎學員(福清玉屏街道北大社區 供圖)
以家庭和美“小平安” 促社區和諧“大平安”
學堂最初開班的時候,遇到過許多困難。
玉屏街道社區學校負責人施欽告訴記者,因為玉屏街道轄區內都是些老舊小區,多數社區居民連普通話都聽不懂,老師講課的時候需要耐心地先用方言講一遍,再用普通話教一遍。對于年紀偏大、學得慢的學員,更是加強課余補習,以保證跟得上學習進度。
根據學員文化底子薄,年齡跨度大這些特點,學堂還制定了“由淺入深、因材施教、隨到隨學”的教學方案。校方管理干部定期下課堂聽課、評課,加強教研,并主動與授課老師交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困惑,努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此外還要求老師盡量做到貼近生活,學以致用,幫助學員掌握生活中必需的知識,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其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提高生活質量。
玉屏街道北大社區文化學堂本著“活到老,學到老”的學習思想,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受眾面,讓更多人懂得學習帶來的好處,以及沒有文化給自己生活造成的不便,從而激發居民的學習欲望,增強學員的學習信心。
為考察學員學習情況、激發她們的熱情和參與度,玉屏街道北大社區文化學堂還不定期舉辦各種知識比賽,包括詩歌吟誦、硬筆書法、查字典比賽等,并為獲勝學員頒發獎狀獎品以茲鼓勵。
通過多種文化知識的學習和熏陶,不僅提升了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營造了維護婦女權益的良好氛圍,也豐富了社區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發揮婦女“半邊天”的作用,既能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又為建設美麗福清這個“大家”作出應有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