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牽線 反哺家鄉 福清依托494個鄉賢促進會打造基層治理新模式
2020-10-09 11:50:43?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福州日報記者 錢嘉宜 通訊員 吳坤虹 施點睛 近日,福清市江陰鎮龍門村洋門小學掛起了紅燈籠、鋪上了紅地毯,熱鬧的氣氛堪比過年。原來,這一切都是為了歡迎專程從國外趕回家鄉參加興學助教的希臘中國福建總商會執行會長、龍門村鄉賢促進會會長陳華美。 “這幾年,我人在海外,和家鄉的聯系卻更緊密了。依托鄉賢促進會這個大平臺,我們不再局限于‘掏錢’,而是真正將在外打拼積累的經驗和知識用于家鄉建設。”陳華美感慨地說。 近年來,依靠“黨建引領,鄉賢補位”的基層治理新模式,千千萬萬個“陳華美”正在成為福清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福清緊扣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在全市各村(社區)成立鄉賢促進會494個、吸納28651人。2018年以來,共籌集資金約8.9億元,開展鄉賢助力鄉村振興活動逾6000次。 黨建引領 鄉賢帶頭 長期淡出歷史的“鄉賢”概念被重拾,該如何界定?“黨建引領,鄉賢補位”概念提出伊始,在黨的領導下,科學界定鄉賢概念就成為共識,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熱心公益事業且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企業家、有道德聲望的老同志或村(居)民、有影響的海內外賢達等各類重點群體被納入鄉賢范圍。 兩年多的探索實踐,494個鄉賢促進會覆蓋福清全市,步入正軌。2020年,福清市更進一步,將鄉賢促進會工作納入全省首批縣域集成改革試點任務,通過定期召開工作推進會、通報進展情況、更新鄉賢促進會《工作指南》《導則》等切實舉措,推動鄉賢促進會規范化運作。 鄉賢促進會不但集“財”,還集“智”集“德”。鄉賢們以身示范,逐步成為正確價值觀的弘揚者,帶動村(居)民共同改善村貌、保護生態、傳承優秀文化、樹立文明新風。 新厝鎮江兜村打造朱子草堂、鄉風館、鄉賢館、鄉土館等文化陣地,設立愛心基金,每年資助4名寒門學子;高山鎮薛港村鄉賢促進會籌集資金600多萬元,分別成立“教育”“安老”“助困”3個基金,樹立起扶危濟困、尊老愛幼的道德風尚;城頭鎮首溪村鄉賢促進會發動鄉賢在移風易俗上作表率,堅持紅白事不搞排場,將省下的資金用于公益事業。 統一戰線 凝聚人心 “我們全家居家隔離,謝絕來訪”“我孫子的喜宴推遲舉行”“我籌集到的口罩全捐給村里”……在海口鎮石溪村,疫情防控最吃緊階段,鄉賢促進會的微信群每天都能跳出數百條助力防控的信息。作為福清市湖北返鄉人員數量最多的村莊,在鄉賢、黨員、志愿者等群體的共同努力下,該鄉創造了湖北返鄉400余人“零疫情”的“戰績”。 捐款捐物、主動隔離、投身宣傳,石溪鄉賢的舉動正是疫情期間福清廣大鄉賢的一個縮影,亦是鄉賢模式發揮作用的集中體現。 “福清有160多萬名海外僑胞旅居世界各地,另有60多萬名鄉親在全國各地創業發展。近年來,福清充分發揮統一戰線人才密集、聯系廣泛的優勢,充分利用福清市365家基層僑聯、16家鎮街商會等各種渠道,聯絡走訪鄉賢游子,傳遞溫暖、凝聚鄉情,激發他們建設家鄉的熱情。”福清市委統戰部經濟科負責人何建霞說。 記者了解到,福清市委統戰部充分利用各類微信公眾號、微信群等平臺宣傳家鄉投資政策,社會經濟建設的成果,有力地調動鄉賢回鄉投資熱情;每個鄉賢促進會設立多名聯絡員,與在外鄉賢保持穩定交流;加強與三、四代鄉賢聯絡交流,用年輕一代人喜聞樂見的形式,組織他們回鄉考察、互動交流,涵養鄉賢可持續發展資源。 參與治理 服務振興 如今,福清的鄉賢促進會早已擺脫“捐款箱”的舊模式,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抓手、招商引資的重要平臺、集聚正能量的重要渠道、鄉村和諧的重要力量,為鄉村振興事業添磚加瓦。 經濟建設方面,龍田鎮上薛村、積庫村鄉賢分別捐資2000萬元、3000萬元用于精準扶貧、鄉村治理、鄉風建設;城頭鎮巖兜村鄉賢陳全福利用自身企業,打造光伏發電項目,助力壯大村集體經濟,受益村可達12個;沙埔鎮依托鄉賢促進會引進3家樓宇企業,注冊資金達3.39億元。 著眼于鄉村治理,高山鎮鄉賢對本村生成的2019鄉村振興建設項目清單逐項建言獻策,并現場認領項目140余個,募集資金3300余萬元;龍田鎮黨政班子領導集體分赴各村與鄉賢座談,收集到招商線索56條。 為維護鄉村和諧穩定,鄉賢評理室積極參與調解糾,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鄰里更和諧”;在全市打通“斷頭路”以及重大項目征遷過程中,諸多鄉賢主動靠前服務,在政府與民眾之前架起“連心橋”,大幅提升征遷效率,推進項目進展。 |
相關閱讀:
- [09-22] 福清港頭鄉賢:做城鄉供水一體化的“加速器”
- [09-04] 傳承鄉愁記憶 重現古厝風采梧崗村鄉賢出資出力出智,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 [09-02] 鄉賢——福清三山城鄉供水一體化給力“后援團”
- [07-15] 福清三山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水頭”支持 鄉賢助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