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譜脫貧曲 同唱致富歌——福清通渭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綜述
2020-11-24 15:25:28? ?來源:福清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11月21日,甘肅省宣布定西市岷縣、通渭縣等8個深度貧困縣脫貧摘帽,至此,甘肅75個貧困縣全部退出貧困縣序列,其中通渭縣由福清市對口支援。3年多來,福清市通過扶貧協作,投資金、引產業、育人才等有力有效措施,助力通渭縣“摘帽”脫貧,譜寫了山海協作新篇章。 2017年2月,福清市與通渭縣結對開展扶貧協作,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協作、共同發展”的原則,堅持“輸血、造血、活血”并舉,全力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截至2020年10月,福清市累計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1654.82萬元,其中財政幫扶資金16367.83萬元。福清市連續3年被授予“甘肅省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先進單位”,在2018年代表福州市接受全國東西部扶貧協作考核中獲得“好”的等次。 全面搭建扶貧協作“連心橋” 在開展扶貧協作工作中,福清市從市級、部門、鄉鎮、村企等層面入手,建立全方位溝通交流機制,促進扶貧協作制度化、常態化開展。福清16個部門與通渭縣建立“一對一”協作機制,18個鎮街與通渭縣18個鄉鎮實現全覆蓋結對幫扶,54個經濟強村和105家愛心企業與通渭縣198個貧困村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 2017年以來,福清市共計籌集社會幫扶資金3944.89萬元,捐贈物資折合1342.1萬元。同時,強化人才支援,聚焦精準扶貧,融通兩地建立了互派干部掛職交流機制,營造兩地各領域人才交往互鑒互學氛圍。 在通渭縣華家嶺鎮世歌堯村,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后干凈整潔。 該村的脫貧致富得益于東西部協作資金,采取“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帶領貧困戶發展到戶小產業。 近年來,福清市下力氣幫助通渭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通過創新扶貧協作幫扶資金投入方式,采取“財政投、部門出、鎮街籌、社會幫”組合方式,為協作項目落實提供了資金保障。同時,實施產業發展措施、村集體經濟建設、扶貧車間、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健康扶貧、生態扶貧等10大類421個項目。 多方增強扶貧協作“新動能” 擺脫貧困,需要“輸血”,更需要自身“造血”。產業扶貧和勞務協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方式,也是增強通渭縣造血功能、幫助貧困群眾穩定脫貧的長遠之計。 著力加強產業合作,大力推進消費扶貧。3年多來,福清市累計推動9家企業在通渭投資落地,1家企業在定西投資落地,實際投資額達8847.7萬元,帶動貧困人口2377人,吸納貧困人口就業353人。同時,大力推進消費扶貧,建立通渭蘋果、蔬菜、金銀花、小雜糧、禽蛋等農特產品目錄,積極向福清市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醫院、超市等推送,并依托京東云、元洪在線等電商平臺,開通線上扶貧專區、專店,拓展通渭縣農特產品市場,實現消費額1.28億元,帶動貧困人口4157人。 2017年以來,福清累計接收2636名通渭籍務工人員在福清市穩崗就業;遴選福清市23家重點企業作為落實定西勞務協作任務的就業基地,定向招聘定西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此外,福清市還通渭縣勞動力實施穩崗就業補貼措施。2017以來,共兌現政策補貼1052.51萬元,勞務協作取得明顯成效。 創新打造扶貧協作“快車道” 建立“通渭農特產品展銷館”、“通渭農特線下體驗館”、開通通渭農特產品線上銷售渠道等,創新消費扶貧模式是福清市創新幫扶協作措施之一 創新生態扶貧模式。大力開展生態扶貧,采取土地流轉、建立苗木基地等方式,3年時間,福清投入幫扶資金1077.66萬元,建設生態林3455.3畝,實施巨菌草試驗示范種植項目1100畝,探索出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扶貧新路子。 創新文化扶貧模式。通過舉辦通渭福清書畫作品聯展暨慈善義賣活動,專項用于通渭縣文化扶貧。同時,搭建書畫技能培訓平臺,促進通渭書畫產業發展,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創新社會扶貧方式。做好鄉鎮、村莊、醫院、學校結對攜手奔小康工作,全力做好社會力量助力掛牌督戰村工作。目前,通渭縣古灣村和張家灣村已公示退出貧困村行列,掛牌督戰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跨越千里的牽手,讓福清與通渭兩地在小康的道路上一同凝聚了血濃于水的親情,攜手前行,共筑小康夢。今年以來,福清市進一步加大幫扶力度,投入幫扶資金1.13億元,引進5家總投資7347萬元的企業,實現消費扶貧1億元,為通渭縣實現整縣摘帽奠定堅實基礎。截至2019年底,通渭縣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65萬戶12.28萬人、退出貧困村147個,貧困發生率下降到3.89%。 |
相關閱讀:
- [11-18] 甘肅省通渭縣文體旅考察團來融交流
- [10-30] 山海協作翻開小康生活新畫卷——福清對口幫扶連城、通渭碩果累累
- [10-16] 福清市社會力量全力幫扶通渭2個掛牌督戰村
- [09-25] 消費駛上“快車道” 扶貧開啟“加速度”福清市多措并舉助力通渭脫貧攻堅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