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傳千年的非遺文化福清佾舞上榜國家級名單
2021-09-29 10:26:00? ?來源:福清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福清新聞網9月28日訊( 記者 何曉麗 陳盼蘭)日前,文化和旅游部認定445家單位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其中佾舞,福清市立達孔學會榜上有名。 流傳千年的“周禮佾舞” “周禮佾舞”文化源自河洛“六代樂舞”。 3000多年前,周公在洛水之濱營建洛邑,開始制禮作樂。他整理并繼承了前代遺存的樂舞,統稱“六代樂舞”。 佾舞最早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社稷的純正禮儀性儀式,后逐漸被用于迎接月令、歌頌遠古君王先師以及迎接國賓等國家正典和宮廷祭祀活動,成為古代國家制度和政治生活的具象形態。 佾舞的“福清元素” 周禮佾舞在福清源遠流長。 清乾隆木刻版《福清縣志》詳細記載了官方集體傳承佾舞的建制,為六佾標準禮樂生72人、備補8人。 經各方考證,福清禮樂人才輩出,特別是北宋大觀三年,由大晟府樂師、福清人劉詵負責制禮作樂《大晟樂章》,被宋徽宗定為國家正樂,頒行天下;大觀四年,由劉詵主持編撰的《大晟樂書》對唐宋以來國家樂理與樂制進行全面總結,也對北宋佾舞的程式與動作進一步加以規范,被載入《宋史》。 明朝時,其中六首被李之藻收錄編撰在《泮宮禮樂疏》,清代紀曉嵐又將《頻宮禮樂疏》收錄在《四庫全書》而得以流傳。《大晟樂書》也是當前發現的最早記錄有關佾舞動作和程式的歷史文獻,奠定了元、明、清初等各時期佾舞的歷史地位,同時也為福清“海濱鄒魯、文獻名邦”提供了重要的佐證和有力的依據。 佾舞承于周公作樂制禮,大成于后世祭孔樂舞。漢明帝年間開放地方祭孔,佾舞開始向全國州縣推廣普及,是由國家專屬傳承的官方行為。 佾舞是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代表之一,全國都有,但福清佾舞還具有兩岸文化交流意義。 1893年《頻宮禮樂疏》中記載,福州閩縣人王元樨任臺北府儒學官,佾舞由此傳入臺北,《大晟樂章》至今仍為兩岸佾舞配樂,這也是福清佾舞與眾不同的地方。 據悉,此次,福建共有15家單位上榜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這15家單位是:佾舞,福清市立達孔學會;木偶戲(閩西客家木偶戲),龍巖市藝術館;雜劇作場戲,三明市藝術館(三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六合拳(福建六合門),福建華夏武術發展中心;泉州刣獅,石獅市文化館;惠安石雕(影雕),廈門惠和股份有限公司;木雕(泉州木雕),泉州市藝術館(泉州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中心、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廈門珠繡,廈門正人珠繡技藝傳習所;釀造酒傳統釀造技藝(紅粬黃酒釀造技藝),福建惠澤龍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紅茶制作技藝(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藝),福安市茶業協會;烏龍茶制作技藝(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藝),漳平市文化館;傳統香制作技藝(福建香制作技藝),福建省藝術館(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小吃制作技藝(沙縣小吃制作技藝),沙縣小吃同業公會;中醫診療法(南少林理筋整脊療法),海峽南少林手法醫學協會;民間信俗(延平郡王信俗),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 |
相關閱讀:
- [08-03] 佾舞展演走進南嶺鎮食菜厝
- [05-11] “周禮佾舞·八音琴韻”專場展演活動在福州舉行
- [12-25] 福清佾舞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 [10-12] 省級非遺(佾舞)走進福清城關小學簽約儀式舉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