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治理合力 推動鄉村振興東瀚鎮文光村“三力促三化”厚植基層黨建根脈
2022-01-25 14:41:39? ?來源:福清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東瀚鎮文關村探索實施“三力促三化”黨建工作法,通過支部引領、鄉賢參與、多元課堂,最大限度凝聚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工作合力,打造出“組織強、環境美、治理優”的高效體系。 以戰斗堡壘“凝聚力” 促組織建設“深度化” “我們村這幾年村貌變化非常大,水干凈了,環境整潔了,就連收垃圾都由原先的每周一三五,變成了每天都有人定時上門收取,住在村里非常舒適。”東瀚鎮人大代表、文關村村民林盛月說。 為改善文關村污水池“五連池”的水環境,村黨支部多次在村委會、黨員大會上商討解決方案,并組織黨員干部先行勘測,向上級申請整治項目,耗資100萬元對五連池進行清淤、管道鋪設等。在整治的過程中,黨員志愿者帶頭拆除臨時搭建的雞籠鴨舍,清理臟亂差,發揮了帶頭作用。 近年來文關村強化深化組織建設,著力開展“領頭雁”工程“強根基”工程”“暖群心”工程“三個工程”建設。“領頭雁”工程,以充分打造高素質、高水平的帶頭人為目標,探索建立黨支部書記“一周一主題”的“微課堂”學習活動;“強根基”工程,在村里設立學習會議室,利用黨員e家、融e紅等平臺,細化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12項組織生活制度,開展黨務標準化、規范化示范演示;“暖群心”工程,組建一支“黨員志愿者”隊伍,深入群眾,定時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 以鄉賢帶頭“驅動力” 促鄉村振興“實心化”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鄉賢的示范帶頭和村民的團結一心。文關村古厝數量較多,連成一片,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為保護好古村落,2020年,鄉賢林紹彬回到村里,與村兩委干部商量,申報文關村為“福建省第三批傳統村落。”于是,村兩委干部立刻著手落實相關工作,僅用了4個月時間,文關村被評為第三批省級傳統村落,并列入重點改善提升傳統村落項目。村里的黨員林垂鈧自愿捐獻自家的老房子,改建成為黨群服務中心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讓古厝重煥生機。 “作為配套項目,東瀚鎮耗資350萬元對文關村的歷史建筑進行修繕、對歷史要素進行修復,活化利用現存資源,將基層黨建和古厝保護有機融合起來,延續古厝陣地載體作用,打造黨建示范路線,讓集聚人文內涵、記錄紅色歲月變遷的‘活化石’重現風華。”文關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華介紹說。 2018年以來,文關村聚合鄉賢力量,成立鄉賢促進會,做好“三個角色”——當好“人民調解員”、當好“村級經濟師”、當好“熱心公益家”。當好“人民調解員”,村里創立老支書勸導室,每周都有老書記接待來訪群眾,為村民宣講政策、調解糾紛,并且定期入戶走訪了解民情。老支書勸導室成立至今已調節鄰里糾紛、財產糾紛、土地糾紛等30余起,勸導婚喪喜事簡辦30余場。當好“村級經濟師”,村鄉賢響應黨組織號召,參與家鄉事業建設,積極助推村集體經濟收益增長。2018年村鄉賢開展廢灘回收工作,每年為村里帶來28萬收益。2020年,在鄉賢助力下,文關養殖場通過流轉灘涂經營權,每年為鎮村帶來1600余萬元的收益。當好“熱心公益家”,村鄉賢促進會成立至今,在文關小學、村內建筑、道路交通、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累計籌集捐資超過350萬元。 以多元課堂“影響力” 促黨建教育“常態化” 文關村重視村民教育,打造固定課堂、紅色課堂、移動課堂“三個課堂”,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和精神文明建設。 2006年,因生源短缺,文關小學撤并至東瀚中心小學。考慮到學生出行安全等問題,2015年,村黨支部經多番商議,聯合鎮村力量、鄉賢代表向上級提出復辦文關小學事宜并得到許可,為本村學生爭取到了“固定課堂”。 去年,文關村在黨建拉練示范點設置“閱讀書吧”,繪制了黨史學習教育“紅色地圖”,并邀請老師授課,讀“黨史景點”、講“紅色故事”,將“紅色課堂”辦得風生水起。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活動中心、村史文化館等場所,通過組織觀看紅色影片、收聽黨建故事等形式,打造村民喜聞樂見的“移動課堂”,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交流新模式,截至至今已播放紅色影片40余部。 “圍繞文關村的當前發展,我們要進一步發揚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發揚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文關村黨支部書記林秀華表示,下一步,文關村將重點著手抓好防浪堤、二級漁港建設兩件大事。建立健全一支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把群眾帶動起來、凝聚起來、組織起來。同時,進一步發揚鄉賢示范引領作用,發揮村級決策“智囊團”的作用,為鄉村發展帶來更多的資源和信息,讓文關村的鄉村振興之路走得更快、更實、更好。 |
相關閱讀:
- [12-09] 東瀚鎮開展涉農法律宣傳活動
- [08-13] 東瀚鎮鄉賢捐款700多萬元支持家鄉供水
- [07-30] 東瀚鎮開展防汛應急演練
- [07-23] 東瀚鎮:備足防汛應急物資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