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紅”機制引領鄉村振興江陰鎮下壟村打造黨建品牌推動基層治理
2022-02-15 11:38:19? ?來源:福清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近年來,江陰鎮下壟村積極探索創新基層黨建新模式,形成了“三紅”+“四心”的農村黨建工作機制,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助推鄉村治理取得實效。該村獲評福清市平安村(社區),村黨支部榮獲四星級黨支部。 “紅色引領”驅動“紅色引擎” 為充分發揮領頭雁和陣地的作用,打造堅強戰斗“堡壘”,下壟村黨支部摸索出培育“紅色頭雁”、建設“紅色陣地”、繁榮“紅色文化”的“三紅”黨建工作機制,為基層黨建工作提供了借鑒。 培育“紅色頭雁”,帶領群眾緊緊跟黨走。將政治可靠、能力出眾、品質優良、群眾信得過的鄉賢吸納到村級班子中,不斷優化村級組織結構。現有村兩委班子7名,實現主干“一肩挑”,其中女性成員2名,大學本科文化2名。成立下壟村鄉賢促進會,現有成員54名,涵蓋企業家、教師、僑胞、老干部等群體,切實提升了村級組織整體戰斗力。 建設“紅色陣地”,筑牢基層戰斗堡壘。提升改造村委樓,把村委樓和公開欄作為“紅色氛圍”營造的重要陣地,黨章黨規、黨史文化上墻,豐富黨建文化。規范江陰鎮黨校下壟村教學點建設,建立教學活動臺賬,實現硬件標準化、軟件規范化。整合服務資源,促進黨建活動、為民服務等功能在村委樓集成,使其成為團結引領群眾的政治中心、宣傳教育群眾的文化中心、聯系服務群眾的便民中心。 繁榮“紅色文化”,構筑基層群眾精神家園。充分利用“抗日戰爭時期,何胥陶在下壟建立江陰游擊大隊”這一紅色歷史,在村委樓前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將村內龍潭公園打造成“紅色休閑文化公園”。同時,以墻繪、海報形式,宣傳紅色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群眾耳濡目染,形成內生動力。 “紅色細胞”壯大“紅色力量” 在下壟村,黨員積分制一直是黨員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黨員積分制等“四心”管理模式,進一步凝聚了黨員的向心力。 精心管理筑基礎,實行黨員積分制。黨員積極參加黨的活動、志愿服務以及參與村級日常事務的予以加分,不重視家風建設、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的視情節予以扣分。通過實行黨員積分制,讓黨員感到肩上有責、爭先有標、行為有尺、考核有據,切實喚醒黨員黨性意識。 修心錘煉帶民風,實施黨員勤廉雙述。依托鎮黨校村級教學點,開展黨員干部黨性教育和廉潔教育活動,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村兩委班子年初公開簽訂廉政承諾書,年末進行“勤廉雙述”。建立村財監督小組,完善村民監督制度,形成人人都是監督員,人人都是“紀檢委”的良好氛圍,保證黨員干部將廉勤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心問計知民情,常態化入戶走訪。以掃黑除惡、“平安三率”宣傳和節日慰問等活動為契機,全面了解民情民意。與此同時,將走訪任務細化、量化,切實分解到每名黨員手上,做到“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 愛心奉獻正能量,開展紅色暖流服務。成立村黨員服務隊、巾幗志愿者服務隊,由黨員志愿者帶頭開展巡更保平安工作,由巾幗志愿者帶動,引導村民共同參與互助幸福院建設。村黨員、志愿者們還經常自發送溫暖到困難戶和高齡老人家中。 “紅色基因”推進“紅色覆蓋” 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設,下壟村黨支部構建了“黨建+婦聯”、“黨建+鄉賢”新模式。“黨建+”的新模式產生了1+1>2的神奇效果。“黨建+婦聯”形成了一支“巾幗志愿者”隊伍,不僅改善了村容村貌,還讓紅色鄉風吹遍下壟。“黨建+鄉賢”改變了原有的糾紛調解模式,遏制了江陰紅事天價彩禮、白事大操大辦的不良社會風氣。 同時,村黨支部還開展“五力”建設——以“學習教育”為基礎,提升黨組織“向心力”;以“鄉風文明”為目標,提升黨組織“親和力”;以“服務人民”為宗旨,提升黨組織“凝聚力”;以“典型引領”為支點,提升黨組織“影響力”;以“鄉村振興”為抓手,提升黨組織“創造力”。 “五力”建設,實現了村民“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群眾心里話有處說,困難有人幫。 下壟村黨建引領,推行“三紅”+“四心”的農村黨建工作機制,為鄉村基層治理注入強勁動力,凝聚了發展合力,推動了鄉村振興。這些年來,下壟村建成洋頂攔水壩工程,解決75畝農田灌溉及養殖池給水問題;建成總占地約28.2畝的小區項目,建成寬4米、長180米的小區道路;推動村莊次干道綠化提升、海山頂綠化改造、加裝龍潭公園安全護欄;鋪設雨污管道6000米,建成三口串珠式生態治污型池塘、壩底池塘、龍潭池塘、南娘底池塘,打造小微水體,改善水環境、提升水生態…… |
相關閱讀:
- [12-17] 江陰鎮占澤河整治后水清蕩漾 景色宜人
- [11-11] 江陰鎮開展“消防宣傳月”暨“平安建設”宣傳活動
- [11-04] 江陰鎮開展法治宣傳
- [10-26] 江陰鎮推進垃圾分類有妙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