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探索“造地”工作 沉睡荒地變身希望田野
2022-07-04 09:04:40? ?來源:福州新聞網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福清探索“造地”工作,破解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矛盾—— 沉睡荒地變身希望田野 夏日炎炎,在福清市海口鎮后路村孟厝自然村,140多畝早稻已經掛穗,長勢喜人。 “很快就可以收割了!”后路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陳自燦告訴記者,“這些土地原來都是退養的水塘,得益于‘造地’工作,現在終于‘盤活’了!” 福清是我省產業重鎮,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土地存量日益緊缺、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增大等問題,每年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用地指標;但同時,本地不少水塘、旱地等荒廢未利用,亟待盤活。 去年10月以來,福清市實施土地整治工作,對未利用地進行改造,共立項39宗項目,新增耕地1524畝。到目前,已有17宗通過市級驗收,新增耕地478.1畝,旱改水41.21畝。 “從實施效果來看,我們算好了‘三筆賬’,發揮‘造地’最大效益。”福清市政府黨組成員薛輝介紹,第一筆是經濟賬,根據測算,造地1524畝,將節省財政資金7億元左右;第二筆是生態賬,把礦坑、水塘、荒地修復成耕地,讓這些“生態傷疤”變成了“綠水青山”;第三筆是民生賬,新增耕地屬于村集體,通過“造地”獎補、土地出租等,村集體有了穩定的收入。 破解矛盾,用地需求“兩頭碰” 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的矛盾是當前城市發展中常常遇到的問題。近年來,福清產業建設、城市發展迅速,這一“兩頭碰”矛盾日益顯現。 “福清每年新增建設項目用地需占用耕地2500畝左右,但去年測算后,全市存量工業用地僅剩48宗2518畝,直接制約了產業的持續發展。”薛輝介紹,同時,立足糧食安全需求,福清還存在耕地資源不足、基本農田劃定質量不高等問題。 “因此,我們一直通過交易平臺購買用地指標。按照去年市場價計算,買1000畝用地指標最少要花7億元。”他說。 但另一方面,通過調研摸底發現,福清現有采礦用地2938畝、坑塘水面656畝,這些既是“生態傷疤”,也是潛在的可用土地。能否把這些荒廢地盤活? 去年10月,福清市吹響了“造地”號角——實施土地整治工作,把荒廢的水塘、旱地改造成可用耕地,破解耕地指標不足問題。緊接著,福清確定第一批3個鎮街的“造地”試點工作,并逐步向17個鎮推廣。 “最直接的效果是我們不再單純通過交易來‘拆東墻補西墻’了!”薛輝介紹,目前已有17宗通過市級驗收,新增耕地478.1畝,旱改水41.21畝,有效緩解用地矛盾。 探索新路,荒廢地迎“蝶變” 海口鎮后路村,是福清“造地”工作首個試點。剛啟動時,省內還沒有成熟模式參考。 “你看,這是去年這一片水塘的樣子,原本這里是養殖魚蝦的池塘,2020年退養后,就一直荒廢,太可惜了!”福清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工作人員林雅雯向記者展示資料圖片。 “蝶變”成如今的稻田,難度不小。“選址、技術、協調、運輸和養護,五大難關需要我們攻克。”造地項目施工方負責人楊鍵介紹,尤其是技術上,專業性強、土壤要求高、驗收標準高,心土層、犁底層、耕作層的土壤需求大。 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就探索制定標準。在流程上,福清圍繞摸底選址、規劃設計、立項招標、施工建設、驗收管護等六大環節,制定《土地整治流程圖》。在制度化上,出臺《福清市建設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工作實施方案》,切實保障土源。 “現在的土壤已經非常肥沃。”楊鍵說,荒廢水塘中填上了厚實肥沃的土壤,去年底還種了紫云英等,4月初翻種時土壤肥力很好。 林雅雯介紹,根據福建省耕地后備資源調查評價技術方案,后路村這塊示范田滿足地形坡度、土壤質地等11個條件,符合“造地”要求,“這片約140畝的土地中,有68畝是新增指標。試點形成的成熟經驗將在全市范圍內鋪開”。 目前,“造地”工作已調配土方約23萬方,剝離耕作層土壤1140畝。 變廢為寶,助力鄉村振興 盤活荒廢地,鄉村振興更有底氣。 近日,位于龍田鎮東營村濱海大通道旁的68畝地,已經種上了地瓜。 “這里原本是路邊垃圾場,經改造后,不但實現‘變廢為寶’,也保護了生態環境。”福清市市長吳永忠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里不但交通便利,而且距龍田中心鎮區只有5公里,景點、酒店、商貿集市等配套齊全。“今后,這里將發展智慧農業、觀光農業,很有前景。村子的振興之路,有了更多選擇。”他說。 東營村以造地治療“生態傷疤”,而在后路村,村民們更期待的是“造地”帶來的“民生賬”。據悉,對“造地”工程,福清在原有每畝500元管護費用基礎上,把獎補提升至旱地2000元/畝、水田3000元/畝。新增的耕地將引入專業農業公司進行規模化經營,持續增加村集體收入。 陳自燦向記者計算了后路村“造地”帶來的收益:“獎勵金共342.7萬元,管護費205.62萬元,地面物包干34.27萬元,總收入有582.59萬元。” 除了財政補貼,這些耕地承包給專業農業公司種植,每年還有租金收入。“我們按每畝水田六七百元一年、旱地300到500元一年的租金租用這些耕地,并在省農科院等單位的指導下科學種植,租期10年,為村集體提供了又一筆穩定的收入來源。”楊鍵說。 造地工作,不是一“造”了之,后續還要嚴格監管。“根據相關要求,補充耕地驗收后管護期限至少10年,主要由村集體負責管護,若管護不力,將會被扣減耕地指標。”薛輝介紹,福清在鎮街申請撥付上一年度管護費后,先進行管護核查,待核查通過后,再把費用撥付給鎮街,切實增強后期管護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 據悉,除了第一期立項的1524畝新增耕地外,福清市已摸排后備可盤活用地約2000畝,為城市發展、耕地保護提供后續資源支撐。(記者 吳旭濤) |
相關閱讀:
- [07-04] 福州海上風電項目獲評中國電力優質工程
- [07-01] 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一期項目獲譽
- [06-27] 葉仁佑調研城建重點工程和民生項目建設
- [06-25] 福州市首個異質結光伏發電項目落地長樂促進營商環境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