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標本制作師林超:標本,賦予動物第二次生命
2024-07-22 17:24:39? ?來源:福州日報 責任編輯:林榆凡 我來說兩句 |
林超仔細處理標本。記者 原浩 攝 一身標志性灰褐色背羽,棲息在樹干分支上,湊近看,它也不躲避,雙目狠厲有神——這是一只很特別的蒼鷹。 近日,在福清江鏡鎮藍色經濟產業園,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野生動物標本委員會副秘書長、“80后”標本制作師林超在記者面前拉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門內上千種姿態各異的動物標本一覽無余。沒有清脆鳥鳴、高亢虎嘯,這里像是平行時空締造出的另一個動物世界,安靜地詮釋“重生”的力量。 讓動物標本“活起來” 三四米高的長頸鹿占據視覺高地,體型碩大無比的非洲象露出尖銳獠牙,埋伏姿態的金錢豹伺機而動……各大動物園中得隔著玻璃才能看到的野生動物,如今近在咫尺,活靈活現。 “好的標本作品要還原真實,捕捉動物在自然界生存中應有的樣貌。”在林超看來,如果觀眾乍一眼看信以為真,甚至還被嚇退一步,這本身就是對標本最大的褒獎。 穿過廊道,4個工作車間兩兩相對,10多名標本師分工有序,從皮張處理、姿態設計、假體雕塑,到縫皮、皮毛修復、標本組裝等標本制作全流程都清晰可見。 走進其中一間車間,林超拉出一張板凳,很快進入狀態。 做標本是個精細的活,要求飛鳥走獸纖毫畢現。在制作蒼鷹標本時,林超光梳理它的背羽就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整體完成耗時半年。 林超從2001年開始制作標本,不過他接觸標本的時間更早。“我從小在福建省標本公司大院里長大,受父親影響,特別喜歡野生動物,標本制作能讓部分動物重獲新生。” 在林超印象中,父親總是讓他先從剝皮做起,但剛入行的他十分不理解,甚至很抗拒。后來,林超慢慢地理解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剝皮過程中,能切身感受動物的姿態與肌肉走向,更能把握整體形態與結構,從而延續動物的第二次生命。” 每一個標本都獨一無二 在中國,所有用于制作標本的動物來源都必須是合法的,包括動物園里自然或因病死亡的動物,野生動物救助工作站或是各地林業局等相關政府部門獲得的野生動物尸體。這些年,國內野生動植物保護力度不斷加強,標本源隨之減少。 “像這只高鼻羚羊,是世界上唯一羊角能入藥的物種,在中國已經功能性滅絕了。”前幾年,林超團隊應國內博物館要求,專門從國外合法渠道尋找。“標本館內的這一只就是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現在在標本界已難得一見。”林超說。 由于來源不同,許多制作標本的動物出現在標本師面前的時候并不完整。有些動物生前受過傷,送過來時有傷口、肢體殘缺,這時候就考驗標本師的功底了。 夏日的陽光照進制作車間,給探頭探腦的靈貓鍍上了一層柔軟的金黃。上午11點左右,當天修補工作接近尾聲,年輕的標本師還在用鑷子夾起一小撮毛發,耐心地填補在靈貓耳部位置。 “動物缺毛、缺尾翼,要想還原,標本師就得精準地找到色澤、長短、軟硬相仿的毛,再填補到相應部位。”林超說,碰上殘缺較為嚴重的,還要發揮標本師的創造力。在標本師的“妙手回春”下,小動物補上了缺口。 “野生動物都有獨一無二的一生,它們身上包含著大量的信息可被挖掘。”林超表示,動物和人類一樣,有生老病死,用死亡動物的皮張賦予新生的動物標本,是動物科學研究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多樣性及瀕危物種保護等研究的重要依據。“標本在生物研究、教育科普方面發揮的作用難以替代。” 福州標本師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動物標本制作環節多、周期長,還十分看個人領悟力,堪稱一門技藝。如今掌握這門技藝的人,還有多少? “初步統計下來,全國范圍內包括愛好者,僅兩三千人從事標本制作行業。”林超告訴記者,動物標本制作起源于歐洲,距今大約300年,中國的標本制作歷史更短,只有100多年。“這100多年來,標本師一直都是小眾冷門職業。”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雖然標本行業從業者寥寥,但福州走出去的標本師人數仍能占據業內半壁江山。 “標本界有兩大流派,即‘南唐北劉’,其中的‘南唐’,便是發源于福州的唐家,唐家的動物標本制作技藝已相傳幾代人,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福州的標本師基本師承于唐家技藝。”林超介紹。 標本制作的背后沒有獨立的專業做支撐,人才培養更多的是依托生物系、美術系兩大學科的沃土。從新手入門,到成為一名成熟的標本師,至少需要3年~5年時間。 “標本制作成就感強,真心喜歡的年輕人是非常執著的。”林超說,這個行業的人才,既要有手藝、有頭腦,還要有情懷,對生命有敬畏之心。(記者 藍瑜萍) |
相關閱讀:
- [07-20] 武動八閩·福聚傳承 2024年福建省首屆八閩武術大賽在福清舉行
- [07-20] 首屆八閩武術大賽在福清舉行 92個武術團隊、1600多名運動員激烈比拼
- [07-20] 凈網清源 福清公安宏路派出所重拳出擊掃蕩網絡謠言
- [07-18] 福清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