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裔學生來融開展“僑青故鄉行”活動
2024-10-08 17:09:50? ?來源:福清統戰 責任編輯:游蓉 我來說兩句 |
東南網福清9月20日訊 9月17日,馬來西亞曼絨南華獨立中學一行29人(老師4名,學生25名,其中福清裔學生17名)應姊妹校福清市元洪中學邀請來融開展“僑青故鄉行”新生代僑胞回鄉系列活動。師生一行先后來到南嶺鎮食菜厝、大姆山草原、僑鄉博物館、元洪中學等地參觀交流。 當天恰逢中秋佳節,在南嶺鎮大姆山草原上參觀時,一名學生有感而發,誦讀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飲酒·其五》中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當天晚上,明月當空,幾名馬來西亞學生睹物思人,即興朗誦宋代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現場師生紛紛鼓掌叫好,令人驚嘆南華獨中華文教學水平之高,學生文學知識儲備之豐富,不遜于國內學生。 據了解,所謂獨立中學,大多是由馬來西亞的福建和廣東華僑華人自籌經費創辦的私立中學,獨立中學最大的特色就是以漢語為教學媒介語言。因此許多獨中畢業的學生到中國高校留學后,基本無需漢語培訓,即可進行院校專業課的學習。目前,馬來西亞共有63所獨立中學,馬來西亞曼絨南華獨中便是其中之一。目前,該校共有學生333名,教師30多名,占地十余畝,開設五大領域十八門課程,是一所具備特色、尊重關懷、全能發展、設備先進、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民辦學校。2015年,南華獨中榮獲了馬來西亞教育部私立學校組頒發的“五星級卓越學校獎”。2022年,學校獲“南洋卓越教育獎——杰出教育機構獎”,學校董事長顏登逸(福州裔)榮獲“年度教育業者獎”。 馬來西亞師生在參觀了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福清僑鄉博物館時不禁感嘆,此次活動不僅深入了解福清的僑鄉歷史文化根脈,還看到了熟悉的馬來西亞“福清洋”家鄉元素,回國后將把自己的所見所得所想分享給親朋好友,進一步增進新生代僑胞對家鄉的情感聯系。 據了解,100多年前,一批福清人來到馬來西亞霹靂州曼絨市的實兆遠和甘文閣(又稱“福清洋”)這片土地開墾生活,也將中國的傳統節日、福清的傳統文化帶到此地。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馬來西亞融籍鄉親約1.5萬左右,其中大部分約1萬人居住在“福清洋”,少部分約2千人居住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其余散居馬來西亞各地。每逢中國重大的節日,“福清洋”的村民都會舉行大型的慶典活動,各式各樣的福清傳統美食端上了餐桌,大家說著福清話,吃著福清菜,鼓樂喧天,熱鬧非凡。這里的光餅保留著傳統福清光餅的制法和風味。而福清話至今能夠在馬來西亞“福清洋”很好的保留下來,與老一代華僑的教育離不開關系。一部分福清洋的居民從小接受英文教育,或許他們的中文講得并不流利,但是他們一定會說著一口地道的福清話。雖他們身在異國他鄉,卻承載著在“福清洋”土生土長的幾代福清人對于家鄉的熱愛。 當晚,在元洪中學舉辦的兩校中秋節聯歡晚會上,24名馬來西亞曼絨南華獨中學生不僅動作整齊劃一,而且氣勢磅礴地表演了原創節目“24節令鼓”,表演還融入了武術和舞蹈的動作,更是讓在場的人都眼前一亮。“24節令鼓”是一種團隊精神要求極高的藝術表演。在長期訓練過程中,隊員被訓練得自律與獨立,再與其他隊員以相互配合的默契,呈現出一致的動作,才能展現出節令鼓的藝術風格。 據了解,在1988年的某天,馬來西亞新山的柔佛古廟響起了世界上第一聲“24節令鼓”的鼓聲,世界第一支“24節令鼓”隊正式成立了。“24節令鼓”根據中國傳統的24節氣改編,表演充滿中華色彩,其中或融入農夫春天耕種的動作,或融入秋天收割的動作,或融入馬來西亞本地土著舞蹈的動作,隊形變化繁復,節奏快慢有致。最為奇特的是,“24節令鼓”是沒有固定鼓譜的,全由鼓手發揮想象力創作,所以一直處于不斷更新創作的狀態。“24節令鼓”因其氣勢磅礴、鼓舞人心深受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喜愛。目前,馬來西亞大約有200多支“24節令鼓”隊,超過2萬名鼓手,鼓手多為年輕人。2009年,大馬文化部宣布“24節令鼓”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4節令鼓”也成為馬來西亞僅有的兩個由華族創作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悉,“僑青故鄉行”活動旨在鼓勵更多的海外融籍社團、華文學校和僑胞們常來福清,以增進新生代僑胞對家鄉的情感聯系,并推動海外華文學校與福清市相關學校之間的結對交流與合作,建立并鞏固友好關系,為未來的合作與交流奠定堅實的基礎。 |
相關閱讀:
- [09-19] 福清石竹山國慶將增網紅打卡地 防火瞭望臺可休憩可觀景
- [09-19] 現場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葉仁佑前往音西、陽下、龍山街道
- [09-19] 國網福清市供電公司:低電壓治理顯成效
- [09-19] 國網福清市供電公司:無人機“智巡” 保供電給力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