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新發現多處摩崖石刻(群) “綿亭”石刻相傳為朱熹所題
2025-05-16 15:53:58? ?來源: 責任編輯:張碧芳 我來說兩句 |
近日,福清市在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新發現多處摩崖石刻(群),這些石刻跨越北宋至清代,分布于多個鄉鎮,展現了福清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魅力。 “綿亭”石刻。 在城頭鎮五龍村塔院山的林叢摩崖石刻,刻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記錄了林叢夫婦祭掃祖父母墓地的情況,以及墓主林球、王氏的忌日及家族信息。據《林氏族譜》記載,林球為五龍村陽泰林氏一世祖,石刻為研究宋代福清家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五龍村涌泉院內的宋代東岐墓界石刻和“愛坐”石刻,同樣引人注目。東岐墓界石刻記載了陳番捐資鋪路的善舉,而“愛坐”石刻則與北宋僧人翁子郊相關。清光緒時期的村志《方城里鄉志》記載:“愛坐橋,在五龍涌泉山麓,宋釋子郊愛坐處,因勒石‘愛坐’二字于橋前之石。”據此推斷為北宋題刻,題刻者是福清三山鎮僧人翁子郊,他曾主持龍臥禪寺。 在東張鎮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通天潭摩崖石刻,位于蝴蝶溪河床巨巖上。該石刻單行堅刻篆書“通天潭”,字幅2.8米×0.8米,風化較為嚴重,字跡模糊,疑似宋代題刻。 在鏡洋鎮上店村孤月坡的摩崖石刻,形成于南宋紹定三年(1230)。碑文記述了僧人孤月祥為報師恩開田供養、掃塔祭祀的事跡,銘文詩意盎然,展現了南宋時期禪宗文化的深遠影響。 在新厝鎮劉厝村綿山的摩崖石刻群,跨越宋至明代,包括“觀瀾”“綿亭”“第一山”三處石刻。“觀瀾”石刻位于綿山的一處巖壁上,正文“觀瀾”為行書、字徑0.2米。“綿亭”石刻位于“觀瀾”下方,正文“綿亭”為行書,字幅1.1米×0.7米,字徑0.6米,無落款,傳為朱熹所題。清乾隆《福清縣志》載:“綿亭嶺,在安香里。宋朱晦翁大書‘綿亭’二字。” 在三山鎮瑟江村與東郭村交界處的葉相國讀書處摩崖石刻,記錄了明代名臣葉向高少年時隨父就讀城山寺(時稱城庵寺)的事跡。該石刻由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貢生郭永清題寫,標注明隆慶六年(1572),與《城山寺重建碑記》相印證,反映了福清自古以來尊師重教的傳統。 福清市文物部門表示,將進一步加強這些石刻的保護與研究,推動文物活化利用,讓更多人了解福清的悠久歷史與文化價值。(記者 王光慧/文 受訪者供圖) |
相關閱讀:
- [05-15] 福清市領導赴江陰港城經濟區現場調研重點項目
- [05-15] 福州港江陰港區今年首批風電葉片出口
- [05-15] 省衛健委成立乳腺癌質控專家組福清市一醫生榜上有名
- [05-15] 福清市召開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全體會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新出網證(閩)字12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