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改革完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各類耕地占用納入統一管理,完善補充耕地質量驗收機制,確保達到平衡標準。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
12日,記者從福清市相關部門獲悉,福清近年來在全省率先吹響“造地”沖鋒號,積極探索,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將廢棄坑塘、拋荒地等改造為耕地,對保護耕地和保障糧食安全進行了有益探索。
連日來,福清市港頭鎮東翁村460畝水稻迎來了豐收。
“產量預估為550公斤至600公斤。這批收割之后,一部分地種植晚稻、雙季稻,還有一部分地種再生稻,以響應國家的糧食政策。再生稻收割完后把水灌進去、施肥,大概一個多月成熟,還會收割500至600公斤左右。”福清市福園果蔬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森杰說。
過去,東翁村的地塊多為沙性土壤,水源不足,只適合種植花生、地瓜等根莖類作物。如今,在政府完成土地綜合治理后,土壤能夠保水,得以種植水稻。今年,該村通過“旱改水”等項目改造了大量耕地,有效提升了耕地質量和土地利用經濟效益。
在三山鎮前莊村,近600畝造地項目進入了攻堅階段。“這片土地以旱地為主,原先只能栽種地瓜、花生等,且有不少土地拋荒。土地整治后,這里就可以種水稻了。”三山鎮相關負責人說,改良土壤、提升灌排能力,形成“小田變大田,碎田變整田”,為實現集中連片耕種、規模化經營打下基礎。
東翁村、前莊村是福清市推進“造地”項目的縮影。福清市是福建產業重鎮,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土地存量日益緊缺、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增大等問題,每年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購買用地指標;同時,本地不少水塘、旱地等荒廢未利用,亟待盤活。
兩年前,福清市在全省試點“造地”行動,將荒廢的水塘、果園地及低效的旱地等改造成優質耕地,有效破解耕地占補平衡壓力和城市發展用地要素保障等難題。今年,福清市開展“5000畝造地”工作,預計可產生耕地指標5686畝。
福清市政府黨組成員薛輝介紹,通過自己“造地”,福清2024年項目所產生的指標,可為城市建設發展節省財政資金15億元。(記者 王光慧 通訊員 陳凱婷)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