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東南網1月28日訊(本網記者 黎臻懋)今天是農歷甲辰龍年的臘月二十九,春節的腳步越來越近。在龍巖市長汀縣大同鎮東埔村,四處彌漫著濃濃的年味,家家戶戶忙著張燈結彩。村中一隅,一間不起眼的兩輪車修理鋪里,60后張榮生和丘五秀夫婦正忙著為顧客修理電動車。手中的扳手和螺絲刀在他粗糙卻靈巧的手中跳躍,發出陣陣有節奏的金屬碰撞聲。東南網記者走進這家修理鋪,體驗了一把張榮生夫婦在春節期間的工作日常。
修車村民絡繹不絕(東南網記者 黎臻懋 攝)
張榮生,1966年生人,已經在這個行當里摸爬滾打了三十來年。他的修理鋪,就像是東埔村的一個小小地標,見證了無數輛摩托車、電動車的“起死回生”。而今天,當大多數人都沉浸在春節前的喜悅與忙碌中時,張榮生卻依然堅守在他的“戰場”上,用一雙布滿老繭的手,為村民們的出行提供著最后的保障。
張榮生與供貨商溝通細節(東南網記者 黎臻懋 攝)
“榮生啊,我這車充不了電了,你看看能不能修好?”一位村民推著電動車走了進來。
“行嘞,放這兒吧,我馬上就給你弄。”張榮生一邊回答,一邊熟練地拿起工具開始檢查車輛。
他的妻子丘五秀則在一旁幫忙遞工具、打掃衛生,或是做一些簡單的補換胎工作。兩人配合默契,效率極高。
走進修理鋪,記者看到,墻上掛滿了各種工具,地上散落著待修的車輛零件。張榮生熟練地拿起一個電動車輪胎,仔細檢查著磨損情況,然后迅速地從一堆輪胎中找出一個新的換上。他的動作干凈利落,每一個細節都透露出他對這份工作的熟練和專注。
丘五秀也成為修車的一把好手(東南網記者 黎臻懋 攝)
“春節你們不放假嗎?”記者好奇地問。
“不放啊,這么多年都習慣了。”張榮生笑著說,”春節期間,大家走親訪友的,電動車壞了可咋辦?我們得在這兒守著,給大家提供個方便。”
丘五秀也接過話茬:“是啊,我們雖然辛苦點,但看到大家因為我們的幫助能順利出行,心里也挺高興的。”
鄰居正在貼春聯(東南網記者 黎臻懋 攝)
在閑聊中,張榮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汽修人生。年輕時,他曾是政府單位的編外人員,還在學校代過課。后來,因為對機械的喜好,從事起汽修。他沒有跟著師傅學習,而是抱著幾本修理書籍,自己鉆研,無師自通。這一干就是三十來年。從最初的自行車修理,到后來的摩托車、電動車修理,他見證了交通工具的變遷,也練就了一手過硬的技術。因為技術精湛、服務到位且價格低廉,張榮生的店里從未缺過顧客。甚至不少人舍近求遠也要找他修理。
“現在電動車多了,生意也還好,但就是有時候忙起來連飯都顧不上吃。”丘五秀說著。這間修理鋪,不僅是對丈夫辛勤工作的慰藉,更是兩人相濡以沫多年情感的見證。
“現在這些電動車啊,毛病也不少,但只要能找到問題所在,修起來也不難。”張榮生自信地說。
在采訪中,記者也嘗試拿起工具,在張榮生的指導下,參與了一次簡單的修理工作——將兩輪電動車新更換電池的電路連接頭擰緊。雖然手法笨拙,但張榮生卻耐心地指導著。他的眼神里充滿了對年輕一代的鼓勵和期待。
隨著春節的臨近,東埔村的街頭巷尾都彌漫著濃濃的年味。但張榮生的修理鋪里,卻依然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年底這幾天,修理鋪里格外熱鬧,張榮生和丘五秀夫婦也忙得不可開交。從早到晚,顧客們來來往往,一直有好幾位顧客排著隊等待修理他們的電動/摩托車。
“其實啊,過年期間也挺有意思的。”張榮生笑著說,”有時候顧客們會帶些年貨來給我們嘗嘗,大家聊聊天、開開玩笑,也挺開心的。”
張榮生為客戶更換電池(東南網記者 黎臻懋 攝)
當談到對未來的打算時,張榮生表示,他會繼續堅守在這個崗位上,為村民們提供優質的汽修服務。同時,他也希望自己的手藝能夠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學會這門技術。
“現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這個,覺得又臟又累。”張榮生有些無奈地說,”但其實啊,只要用心去學、去做,這也是一門不錯的手藝。”
隨著夕陽西下,家家戶戶的年夜飯香味飄出,張榮生的修理鋪也漸漸安靜了下來。在東埔村這個小小的角落里,張榮生用他的雙手和汗水,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守藝”故事。而在這個蛇年春節前夕,他的堅守和奉獻,也成為了鄉村里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