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福清新聞網8月5日訊 7月28日,海杰航運地中海航線班輪“利雅得穆卡布”與中遠海運東南亞航線班輪“薩凡納”同日成功首靠。兩艘巨輪相繼靠泊,標志著江陰港區在一天之內增添兩條重要國際通道,其作為“海絲”門戶的吸引力與樞紐功能實現躍升。
兩艘國際航線船舶同日首靠江陰港區,正是基于這里得天獨厚的綜合樞紐優勢:連片開發的深水岸線為巨輪靠泊提供了硬件支撐,高效協同的海鐵聯運系統打通了物流運輸的“最后一公里”,連接廣闊腹地的強大經濟網絡則為港口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
作為福建省核心集裝箱樞紐之一,江陰港區已成為輻射福建及內陸腹地不可或缺的出海門戶。今年以來,江陰港區國際航線吸引力持續增強,累計8艘次外貿加班船靠泊作業,新增集裝箱吞吐量3.14萬標箱,為福建省及周邊區域外貿企業構建起更加高效、便捷、多元的出海通道,有效拓展了港口腹地輻射范圍與服務能級。
重量級船舶的常態化、多元化靠泊,不僅帶來了顯著的吞吐增量,更將持續吸引國際航運巨頭在港區拓展國際中轉等高附加值業務,推動福州港更加深度融入全球航運體系。這一良好發展態勢,得益于近年來福州港江陰港區緊扣國際深水大港建設目標,在樞紐建設、多式聯運、智慧綠色、港產融合等領域不斷取得的標志性進展。據統計,今年1—6月,江陰港區完成港航投資7.27億元,超序時進度6.93個百分點;貨物吞吐量達2468萬噸,集裝箱吞吐量115萬標箱,海鐵聯運、散改集業務同比增幅均超13%,交出了一份高質量發展的亮眼答卷。
連片泊位筑造起堅實的樞紐基底。其中,6—7號泊位擴能工程一期正式投用后,1—7號泊位形成全省最大連片集裝箱碼頭區;28—29號液體散貨碼頭等5個泊位同步推進,港區集疏運能力加速升級。在港產城融合攻堅中,江陰港區全力保障壁頭作業區28—29號液體碼頭建設,服務萬華化學等臨港企業產能釋放,上半年助力腹地企業出口國產汽車970輛、108米超長風葉8片,融港碼頭首迎外貿風電設備船靠泊。截至目前,港區規劃建設29 個碼頭50個泊位,已建成運營14個碼頭24個泊位,包括9個集裝箱碼頭、4個化工碼頭、1個散貨碼頭;正在建設5個碼頭;待開發建設的還有10個碼頭21個泊位。
多式聯運聚鏈成網,為“樞紐經濟”注入強勁活力。全國鐵路首列“一單制”多式聯運班列抵港直裝,實現“一次委托、一單到底”全程物流模式突破;福建省首個海鐵聯運港站聯合調度中心成立,標志著福州港江陰港區海鐵聯運一體化運營正式開通,邁出了港口與鐵路聯運無縫銜接、場站資源高效共享共用的關鍵一步。這些多式聯運創新舉措,釋放了港口、鐵路場站效能,深化了集裝箱鐵路與港口堆場共享模式,區內集疏運體系不斷完善,已形成與航線、鐵路、公路的多式聯運體系。在航線方面,已吸引中遠海、地中海等50家船公司落戶,開通內外貿航線56條。在鐵路方面,先后開通中歐、中老、中亞班列,配套有2200畝的集裝箱作業場和鐵路物流貨場,同時設置海關特殊監管場所。依托臨港鐵路和港口資源優勢,閩北、江西等內陸地區市場不斷拓展,成功爭攬糧食、礦產、建筑原料、日用品、貴金屬、農業肥料等內陸貨源,實現海鐵聯運站點閩北、江西區域全覆蓋,加強了福州港與內陸地區的互聯互通。此外,借力招商推介活動,中東航線及東南亞直航航線順利開通,近洋網絡持續加密。
智慧綠色雙輪驅動,重塑港口發展基因。當前,福州港江陰港區乘著智慧“東風”,加快智慧碼頭建設步伐,推動港口向技術變革、效率變革的模式遷移,打造“第二增長極”。僅今年,就完成了全省首臺IGV自動化運輸車到港調試,安裝4臺自動化軌道吊,實現遠程操控、人機分離,在提升運營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增強安全性與可靠性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岸電使用量同比激增37.48%達23.64萬度,新港國際283.8kWp光伏車棚并網發電,綠色發展標桿再攀新高;冷藏集裝箱智能巡檢系統上線,危貨與冷藏箱混堆技術填補行業空白,投入4895萬元實施8項智能化安防工程。
優質服務攻堅,厚植港航發展沃土,港航生態持續優化。港區建成3座“茉莉休憩”司機驛站,開通全省首條船員免費轉運專線,10家主要碼頭企業完成統一福州港標識設置;積極服務區域經濟與轄區企業發展需求,形成《壯大集裝箱規模研究》報告,破解發展瓶頸,推動樞紐經濟乘勢起航。
隨著江陰港區泊位建設提速,江陰港區正以“硬聯通”夯實樞紐基底,“軟服務”暢通貿易脈絡,為福建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注入強勁動能。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