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刷新...
東南網福清11月13日訊(記者 俞雅萍 通訊員 祁新華)一拂路、柴坊頂、向高街……在福清,這些尋常地名背后,蘊藏著這座城市綿延千年的清廉密碼。近年來,福清市著力挖掘地名背后的歷史人物與廉潔故事,讓沉淀在街巷中的清風正氣,成為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生動教材。
一拂路:一把塵拂 千年清風
“一拂先生”鄭俠的清廉故事,在福清家喻戶曉。據《福清市志》記載,北宋福清籍官員鄭俠,一生秉持“粗茶淡飯,不染塵埃”的操守。他離任返鄉時,行囊中僅有文房四寶與一把用以拂去塵埃的塵拂。百姓感念其清正廉潔,遂將他居住過的街道命名為“一拂路”。千年之后,一拂路上車水馬龍,繁華依舊,而鄭俠“兩袖清風”的為官準則與“滌蕩心塵”的高尚品格,仍在這片土地回響。
柴坊頂:一座木坊 風骨長存
在福清的古老街巷中,“柴坊頂”三個字承載著明代清官夏裕的凜然風骨。夏裕曾任河南道監察御史,為官清廉,政聲卓著。朝廷曾下詔為其立坊旌表,但他因家貧,無力建造石坊,僅以木材搭起一座簡樸的柴坊。清末,柴坊雖已傾頹,但“柴坊頂”的巷名卻流傳至今。夏裕“風節凜然,不慕奢華”的故事,已化作地名中的文化基因,滋養著后世。木坊雖朽,德風長存,這條古巷至今仍在無聲地訴說著“寧守清貧,不負民心”的赤誠情懷。
向高街:一代名相 德政愛民
向高街,銘記著明代首輔葉向高“寧忤圣意,不棄蒼生”的錚錚風骨。葉向高是明萬歷、泰昌、天啟三朝重臣,兩度出任內閣首輔。任首輔期間,他力主“以民為本”。萬歷年間,全國災荒頻發,他冒死上奏《請賑荒揭》,勸阻萬歷帝賜福王四百萬畝莊田之舉,以緩解民困。告老還鄉時,萬歷帝賜銀千兩,葉向高未置私產,而是將銀兩盡數用于修建“賜金橋”,便利鄉民出行。據《葉向高傳稿》記載,他任首輔十二年間“未嘗受人一錢,未向六部請辦一件私事”,時人贊其“休休大度,秉公無私”。在明末朝廷貪污之風盛行的背景下,他始終秉持“唯恬淡可以立身,唯忠信不欺可以事君處友”的家訓,成為士大夫風骨的典范。
這些“沉睡”的文化資源,如今被福清市系統性地激活。近年來,福清市通過構建以“廉政教育中心”為核心,以各名人紀念館、主題公園為支點的“陣地群”,將散落在城市各處的“清廉地標”串聯成線、匯聚成面,形成了一個集教育、展示、體驗于一體的廉潔文化“陣地群”。
在此基礎上,福清市針對黨員干部、青少年、社會公眾等不同群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精準的主題活動,推動廉潔文化從“靜態展示”走向“動態互動”,從“歷史記憶”融入“日常生活”,真正讓廉潔文化“活”起來、“火”起來。
從地名故事到文化地標,從歷史記憶到時代新風,這些深植于城市肌理的廉政智慧,正通過持續的文化挖掘與傳承,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為涵養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推進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著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深厚的歷史文化支撐。
上拉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