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塑料工業經過長期的發展和面向全球開放,已形成門類較齊全的工業體系,成為與鋼材、水泥、木材并駕齊驅的基礎材料產業。在福清市洪寬工業村就有這么一家專門從事熱可塑性塑料制品生產的臺資企業--正茂塑膠制品有限公司。
該公司將在臺技術轉移到福清辦廠近20年,由最初的家庭塑料用品生產發展成為集模具設計研發、噴漆印刷、塑料染色為一體的“一條龍”塑膠注塑工廠,年創產值逾億元。作為福建冠捷電子有限公司和捷星顯示科技有限公司的配套廠之一,正茂塑膠生產多種顯示器、液晶電視塑膠機殼,并創有“home by”自主品牌,專門生產高檔塑料家用品系列產品,行銷國內外。
攜家帶口來融投資辦廠
正茂塑膠在臺灣從事高檔的塑料家庭用品生產已逾40年。在來融之前,當時的臺灣工商業界流傳著一句話:“到內地去,是找死;在臺灣,是等死。”正茂塑膠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葉文杰不想“等死”,便決定來到充滿巨大機會與巨大風險的內地投資辦廠。
“由于岳父是福清人,如果回來投資的話,岳父希望我能回到他的故鄉投資。”葉文杰說。1997年,葉文杰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來融考察并選擇了洪寬工業村投資建廠,1998年,正茂塑膠正式投產。
當時, 葉文杰是全市唯一攜家帶口來融投資的臺商。“來福清時我的一個小孩讀小學四年級,另一個讀小學一年級,現在,一個考上了華僑大學,另一個還在福清二中就讀。”葉文杰說,舉家搬到福清,只有在孩子放寒暑假時才有空回臺灣探親,他們一家人已儼然把福清當作第二故鄉。在福清打拼這么些年,葉文杰更能體會員工在他鄉謀生的艱辛,他說:“員工就是我的家人!如何讓員工在我的工廠中開心工作,找到歸屬感,是我常思考的問題。”
“昨天,一名員工請假了,詢問后才知道她女兒要去日本留學,送她去機場,此乃情有可原。”葉文杰說,每有員工請假,他都會通過工友詢問事由,了解他們生活上是否有難處,是否需要幫助。這一些不經意的細節,無不透著葉文杰對員工的悉心關懷。
“我認為員工福利不應該是硬邦邦體現在金錢補貼上,而應當滲透到員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葉文杰說,“我們有一間很大的會議室,但我更喜歡大家搬凳子圍坐在我辦公室喝著我泡的咖啡開會。沒有等級劃分的討論,氣氛更加和諧,大家就像親人一樣,共謀這個‘大家庭’未來的發展。”
人工+自動化=高效率
葉文杰熱心地領著記者來到生產線,帶記者領略了一番電腦顯示器塑膠外殼產品的生產流程。
走進原料加工車間,聲聲入耳的是機器切割硬物發出的聲響,原料切割機正在高速運轉。“加工產出客戶滿意顏色的原材料是首道工序。”葉文杰說,塑膠外殼的原材料是從韓國進口的塑料米,為節約成本,進口的原料都是乳白單色,彩色的塑料米成本相對高,可客戶對產品顏色又有不同的要求,這就需要他們自主對原材料進行染色。他指著離切割機不遠的攪拌機介紹,只需將原料和染料倒入攪拌機中,機器就會攪拌均勻后抽絲,染好色的原料被抽成直徑約2毫米的細條狀,送入切割機切割成顆粒狀。這一環節實現了機械自動化,無需人工操作,效率和精確度相較于人工是不可比擬的。
在注塑車間,葉文杰指著注塑機內的機械手向記者介紹,一個個顯示器塑膠外殼就是在這個機器內成型,冷卻后由機械手送出。記者注意到巨大的機器外連接一個大料桶,原料就是由此倒入,高溫融成液態,再利用動力將原料液加壓至注塑機內的模具之中,成型,冷卻,再由機械手送出。期間只用40秒就做好一個塑膠外殼,整個過程實現全自動化。
“但自動化并不能完全取代人工,有些工序,工人來做,效率更高。”葉文杰接著說,就如絲網印刷,給塑料殼上的品牌logo上色,只需固定好塑料殼,將logo模具往塑料殼上一按,用刷子一刷,就可上好色,只需5秒時間就可完成,若換做機器則需15秒時間。人工和智能自動化相結合,二者相互補,效率才是最高的。
用心做好每一件產品
透過品質管控室的玻璃窗,記者看到室內陳列著電腦測色儀、電子秤、帶表游標卡尺、R度尺等大大小小的檢測儀器,檢測人員正在不停地忙碌著,墻上顯眼處貼著一張寫著室溫25±2℃,水溫22±2℃的標識。“熱脹冷縮是塑料的特性,生產塑料產品對溫度的把控很重要。”葉文杰拿起不良品向記者比劃說,這是因溫度太冷導致做出尺寸太小的不良品。電腦塑料殼型號必須十分標準,若做出來的塑料殼零件尺寸參差較多,零件與零件就無法拼合。
“我們每2個小時,就會來檢測一次,測量成品的尺寸,判斷是否合格。產品生產中的哪個環節產生了問題,都可以從產品身上找出,若發現問題就可及時調整儀器的參數,減少不良率,一般產品的良品率都保持在95%以上。”拿著量尺正在測量平臺測量塑料殼零件的檢測員告訴記者。
“不論電腦外殼,還是家庭用品,我們產出的都是熱可塑性塑料。熱可塑性塑料是一種可以再回收利用的塑料,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不良品,可以重新熔化作為原料再生產。”葉文杰說,產品進入人們生活后,若不使用也能被再回收利用,可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因此,正茂塑膠的產品都是綠色、可再利用的環保型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