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一天,我探訪福清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聽公園管理員小鐘說,在山里有個龍潭景區,只是山高路僻,一般城里來客入園游玩,多在附近蝴蝶溪和靈石寺一帶走走逛逛就心滿意足了,很少會深入到深山老林爬山涉水探險觀景,老年游客更是如此。聽罷小鐘的描述,我越發想挑戰一下,去龍潭一探究竟。
小鐘便欣然領我上路,我們沿香樟大道步行二三里,抵達龍潭景區入口處的一塊平坦場地。地面建有一座竹亭,不知哪位書法家書寫的狂草出格的藝術亭聯可把我難住了,看了許久略知是以“山”和“泉”為題來寫,寫到山,則褒其曰“千重翠”;寫到“泉”,則贊其曰:“萬點沫”。在竹亭旁邊立著一面“龍潭景區導覽圖”。從圖示得知:龍潭景區以兩條叮咚的溪水為風景骨架,融流泉飛瀑、嶙峋怪石、清冽深潭為一體。主要景點有洗心池、大蟒樹、背母涉溪、鵲橋、畫地為王、雙龜探溪等。
我們走上山間石路,漫步穿行在山花奇草綠樹藤木相互交織遮蔽的山地環境中,登山的疲倦也被林間新鮮潮濕的空氣所驅散,再加上山泉叮咚山鳥啁啾,又有身旁小伙作伴,絲毫不見一點寂寞,毫無一絲倦懶情緒,渾身是勁,游走在大自然天造地設的美景中。
正當我一路上點贊景色之美、保護有方時,小鐘插話了:“正因這個景區尚未開發,人為干預較少,才使得龍潭景區美麗長存。”我想,人類對自然的過分干預,有時確實是幫倒忙了,反而破壞了原本固有的不可再生的自然美。大自然鬼斧神工充滿生命力的壯美杰作哪里是人類舉手之勞就能復制再版的?
不覺間我們已來到洗心池,佇立池邊,那清見底的池水讓我驚嘆不已,自山高林密處流淌而來的泉水源源不斷注入猶如半月形的盆池中。因感其潭水之清,我猛然間想起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記》中描繪潭水之清的佳句,但文中不免在寫景中傳達出他貶居生活中的孤凄悲涼的心情。而今日尚無柳河東當年所見“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日光”和“魚影”,卻一樣能見得如此清澈之水,堪與小石潭之清水媲美,更值得高興的是我們都有好心情。面對洗心池的“洗心”之水,更是心曠神怡。我想,柳宗元倘到了池前,也定將洗卻心頭愁悶悲涼,重振革新派的雄心壯志吧。
面對那正在注進洗心池的源源不斷之水,我不禁吟詠出宋代理學家朱熹《觀書有感》中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的詩句。洗心池以涓涓清泉入池,在池中反復過濾,多余之水正從池邊排水口流到山澗下游,在不斷的吐故納新中保持了池水的純潔。
環顧四周,常綠的闊葉林和苔跡斑斑的巖石及林間植被布滿山中,還有新鮮的森林清新氣息擁抱了我的整個身心。
在小鐘的引導下,我又見到 “大蟒樹”,樹干狀如用力扭曲的大蟒蛇,頭部抵地,尾巴伸向天空,不知它是在降落觸地入洞,還是在向我們表演一番看家本領的拿手好戲呢?
我們沿著蜿蜒而上亂石鋪就的山路上繼續觀景,突然小鐘偏離路面,跳到溪澗一塊巨巖上,他指著溪邊兩棵相依相伴的大樹和小樹,對著我指手畫腳喊道:“看,這兩棵樹組合成‘背母涉溪’,臨溪一棵成年樹是‘兒子’,緊貼其后一棵老樹是‘母親’,前樹已背上后樹正在準備強渡溪澗,他們的腳下是嘩嘩流淌的溪水。”我也根據小鐘的提示,嘗試過多個觀察角度,甚至也下到溪澗中換位觀察,還是難以參悟組合在一起的兩棵樹造型的形象效果。但我依然被“兒子”的孝心深深打動了……溪流依舊,孝心永傳,艱難的過溪仍然還在繼續,為不干擾它們溫情脈脈的的孝心善舉,我們又從山間折回原路。
山路上一棵野藤橫貫路面上空,攔住去路,小鐘小心翼翼舉起齊腰藤條讓我順利鉆過,我們又向山上挺進。接著,小鐘又指給我看路旁一棵樹干上長出樹瘤的大樹,還神秘兮兮告訴我:“捶擊樹干會催生樹瘤,因為樹瘤象征發財,因此有人也會對栽種在家的樹木以木槌捶擊樹干令其長瘤。”我不置可否。但“樹瘤”現象確是第一次被人在我面前提及而引起我關注的。龍潭景區豐富的森林現象著實引人探索令人回味。
放眼林中,目之所及,綠色一片,在綠色世界里,披上綠苔外衣的嶙峋山巖堆滿山澗,泉流不慌不忙漫流過溪澗平坦寬大的巖面,或悄然潛行在巖縫中。偶爾也見到高處飛濺散落的水沫瀟灑飛揚。書法家點睛之筆“千重翠”、“萬點沫”在這少雨的早春依然能讓人感受到。
來到山間又一座竹亭前,眼望前方,不遠處一座竹子構建的過澗橋就在前頭。山下未進龍潭景區的游伴的催促電話聲接二連三不停地在幽靜的林間響起。小鐘說:“到鵲橋,該回頭了。”看完鵲橋,再往橋那頭望去,落葉滿地,小徑通幽,尚余“畫地為王”、“雙龜探溪”等景點只能忍痛割愛,留下一段懸念改日再敘吧。
時已過午,我們加快了下山的腳步。此時我又想起王安石《游褒禪山記》中一句名言“……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罕至焉……”每當我在旅途中,常以此言自勉。今天探訪龍潭,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