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微信“朋友圈”被代購商品消息“攻陷”后,微信“私房菜”也開始走俏。在微信上下單后,就有人送美食上門,如今,不少喜歡嘗鮮的年輕人開始對這種消費方式感興趣。記者發現,我市已經有不少家庭作坊式的微信“私房菜”經營者,他們通過微信“朋友圈”展示美食,不用雇工、無需店面,依靠“朋友圈”轉發圖文、叫賣產品,就可以將生意做得紅紅火火。但也有人表示,這種“線上下單,線下送餐”的方式,或許是未來餐飲業發展的一種方向,不過其背后潛藏的食品安全、無證經營、售后維權等隱患也不容忽視。
吃貨熱捧私房菜
紫菜餅、三明治、番薯丸…靠幾張誘人的美食照片和幾句煽動性的文字介紹,特色私房菜在微信“朋友圈”中悄悄蔓延。
“我通過微信買過蛋糕,朋友推薦說很好吃,剛好家里小孩過生日,于是就下單買了一次。”市民嚴小姐說,蛋糕的制作者是她朋友的朋友,對方是一位全職母親,看到對方在“朋友圈”里曬出廚房、工具、食材以及制作過程的圖片,覺得挺干凈整潔,就嘗試購買回來。“味道不錯,就是價格有點貴。”
市民陳小姐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在賣餅干、蜜餞等小零食。“一般是我信任的朋友在賣這個,加上我喜歡吃的,我才會去買。”陳小姐說。
市民林先生也通過微信買過點心,他的“朋友圈”里有不少朋友幫人轉發和推薦美食。他也關注鏈接了幾個美食微信公眾號。可以說,在微信里買賣美食,已成了當下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去年上半年,我發現有人開始在朋友圈里發布私房菜消息。”微博達人“福清吃貨團”說,微信私房菜生意是去年開始興起的,如今,該生意已經成了代購海外商品之后的又一個新事物。
“福清吃貨團”說,微信普及和微商崛起后,因年輕人熱衷于追求新生活,微信私房菜便有了生長土壤據不完全統計,福清的微信私房菜從興起以來,短短一年多時間已經發展到了幾十家。“做各種美食的人都有,從西點到福清光餅、番薯丸,甚至像餃子、菜干飯、鹵味等,都有人在做,賣的人也很多。”
賣美食門檻較低
近年,微信風行,“朋友圈”也成了“流動商鋪”,各種海外代購商品、實體店商品等應有盡有。如今,在微信上賣美食也逐漸成了一些創業者的選擇。
市民小馬是一名“美食微商”。他有固定工作,業余時間和家人一起在“朋友圈”里賣美食。起初,他做的是烘焙蛋糕,后來發現同行太多,就不走尋常路,做起了市場上少見的點心。
“福清吃貨團”表示,在微信上推銷美食,除了像小馬這樣的兼職者,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全職媽媽,甚至是家庭團隊。在微信“朋友圈”推銷熱菜的王女士,曾經做過企業職員,并跟朋友合伙開過餐館,但她因對美食懷有熱愛,關掉餐館后,轉做微信美食。如今,她的微信私房菜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記者發現,微信公眾號“福清美食家”不定期會推薦一些私房菜。不少私房菜經營者本身就有餐飲從業經驗,或參加過專門的培訓。這些私房菜經營者都屬于自主創業。他們將自己的興趣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利用微信推廣美食。起初,他們都是通過發圖片和文字,展示制作過程、食材以及顧客反饋等,取得新顧客的信賴。有的經營者還通過較有影響力的微博達人或微信公眾號進行協力推廣。從經營方式來看,這些微信私房菜大多采取預訂的方式,每天僅制作一定數量的美食。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形成“物以稀為貴”的氛圍,另一方面也能使美食質量和口碑更有保障。至于交易方式,一般是顧客自己關注,再提前預訂。雙方協商好付款方式后就可以交易。而送貨的話,要么是經營者自己送,要么是請跑腿公司,但跑腿的費用需要顧客自己承擔。
監管存空白 安全欠保障
微信私房菜生意紅火,會不會對傳統餐飲業造成沖擊呢?記者發現,餐飲業人士對此表示樂觀。
有人認為,在微信上做私房菜生意只能算是餐飲業者在電商時代的一種有效探索,畢竟這種生意是小眾生意,只能作為傳統餐飲業的補充。
“因為在監管上存在空白點,消費者會對食品的安全性產生懷疑。”業內人士表示,目前已有不少地方曝出微信美食存在食品安全問題的報道。
對此,記者聯系了幾位微信私房菜經營者,但對方獲悉媒體要采訪該問題,都顯得很慎重,有的人甚至直接拒絕采訪。
“在微信里,那些吃過的人會分享經驗,因為是朋友推薦,容易產生信賴,就不會多考慮衛生安全等問題了。”市民林先生表示,微信私房菜生意主要是通過朋友口碑相傳,加上顧客大多為追求時尚的年輕人,因此他們對食品安全的問題不會很在意。
但業內人士提醒,許多微信私房菜推銷者在線下沒有實體店、也沒有衛生安全許可證等,消費者一旦遭遇食品安全問題,很可能會陷入維權困境。因此,在選擇微信美食時要謹慎,如果產生消費,最好保留消費憑證,以防萬一。消費者遇到糾紛,可以撥打12315工商投訴熱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