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龍田鎮之所從牛田改名為龍田的原因
www.bjjht.com 2015-05-21 08:34:50?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龍田有文字可查歷史近千年 我的家鄉龍田鎮是福清人口最多、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聞名遐邇。但是,龍田之名聲在外,還因為她古稱牛田,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率領大軍于此打了兩場大勝仗,殲敵無數,大快人心,史稱“牛田大捷”.這段輝煌史實,《明史·戚繼光列傳》以及戚繼光長子戚祚國撰寫的《戚少保年譜》中都有詳盡描述,閩、融地方史書更是大書特書。所以稱之牛田,相傳古代這里為灘涂青草地,專為官府放牧牛馬而設,宋代就逐漸成為人口商貿集鎮。清乾隆年間修纂的《福清縣志》載有“方括圖”(即福清地圖),標有“牛田鎮”.在“建置志”中有宋延佑年間(1086-1094年)建有官府管理鹽業的“牛田鹽課司,在縣東南時和里”的記載。在“地輿志”中有“牛田市,在時和里”.當時所謂的“鎮”、“市” 不是行政區劃,指的是“宋代以后縣以下的小商業都市”(《辭海》),說明牛田已具有一定的人口經濟規模,集市貿易相當興盛。下文引用的葉向高文稿中形容為“萬家之鄉”,“巨鎮”之“最盛者”,可見一斑。 牛田的地名較早出現于宋延佑年間的“牛田鹽課司”,至今已有920多年了。再往前走,還能跋涉追溯“牛田”之源頭嗎?孤陋寡聞如我,實在無能為力了。 現在,除了福清老百姓數千年來不改初衷,在方言中一往情深地呼喚“牛田”外,地名“龍田”,已通行通用100多年了。那么,是什么時間、什么原因要更名呢?一般的說法是,清末,隨著“牛田”集鎮的不斷繁榮,當時在街道南端建有一座牌坊,上有“登龍門”,附近挖有“龍舟塘”.當地百姓為祈求安康幸福,如金龍騰飛,遂改稱“龍田”沿用至今。作為土生土長的龍田人,我一直相信這個說法而未予深究。小時候雖沒見過“登龍門”,可跟隨母親到“龍船塘”(方言)水邊石條子洗衣裳,清澈涼爽的塘水沒過膝蓋頭,童稚眼里,那可是“煙波浩渺,一望無際”啊。再后來,“農業學大寨”填塘造田,“知青”的我在這水田里插秧割稻子,再再后來,這里蓋起了一座座小洋樓…… 牛田自古雅稱龍田 今春閑時翻閱明三朝宰相葉向高自撰《蒼霞草全集》,繁體豎排不斷句,依舊一知半解地啃著。無意間發覺葉老先生對“牛田”滿懷深情,多次為 “牛田”的人與事寫文章,并且使用“龍田”這一地名。這里僅舉三例: 《蒼霞余草卷之二》有《福廬靈巖記》:“入福廬有兩路:一自龍田(加粗號為筆者所加--下同),一自貞塘。自龍田入者,抵山下有棹楔,額以‘福廬真境'.” 《蒼霞余草卷之三》有《思山張翁八十壽序》:“自融以東多巨鎮,而最盛者曰龍田。其阛阓之櫛比,市肆之殷闐,衣冠文物之繁伙,甲于一邑。故家大族冠者蓋相望。”又有《裴亭何翁六十賓飲序》:“吾邑有龍田,蓋萬家之鄉也。閭井櫛比,列肆如林,漁鹽谷粟,珍鮮縞纻之利,衣被一邑。其人備四民之業,而以什一起家者,往往不乏。” ??? 當然,“牛田”的地名還是要用的:《蒼霞草卷之十》有《重修報功祠記》:“當公(指戚繼光--筆者注)之去閩,倭益肆。其巢吾邑之牛田者,亦不下數千,至耕牧其地為長久計。戚公一鼓蕩其巢……” 《蒼霞余草卷之九》有《明贈中憲大夫廉州府知府恭齊何公偕配薛太恭人合葬墓志銘》:“贈公諱善為,字舜治,別號恭齊。先世自固始,不知何時卜居牛田。” 葉老先生文集中對“牛田”、“龍田”地名的交叉使用,令我驚詫,顛覆了自己固有的觀念。葉氏與戚氏系同一時代人,戚比葉年長31歲,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家軍取得第一次“牛田大捷”時,葉氏才3歲,從在娘胎中便跟著母親在倭亂中四處逃難。葉文明證,至少在彼時,“牛田”、“龍田”便已并用。或許老先生在祝壽,或壽辰“賓飲”時,“雅事”用“雅稱”--“龍田”.若是,便可得出結論:牛田,雅稱龍田。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5-05-20 ]薛行遠、俞培俤躋身2015年中國慈善榜
- [ 2015-05-20 ]“居正堂杯”福清全市攝影比賽揭曉
- [ 2015-05-20 ]國電福州發電公司順利通過港口設施保安年度核驗
- [ 2015-05-20 ]福清江陰化工園區加快建設環境安全應急保障設施
- [ 2015-05-20 ]福清高山鎮海峽商品交易中心與3家臺灣企業合作
- [ 2015-05-20 ]回歸工程“福融盛”助力經濟添效益
- [ 2015-05-20 ]多部門聯合行動清理福清環北路占道行為
- [ 2015-05-20 ]福清龍田司法所42名首席調解員參加調解員培訓
- [ 2015-05-20 ]福清市紀檢監察局組織干部參加無償獻血活動
- [ 2015-05-20 ]福清龍山派出所、瑞云社區在展宏操場舉行滅火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