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22日,福清詩歌節暨第二屆“海子詩歌獎”頒獎活動在福清市舉行。頒獎儀式結束后,記者專訪了本屆“海子詩歌獎”獲得者、著名青年詩人江非。
江非,本名王學濤,1974年出生,山東省臨沂市人。2002年參加《詩刊》第十八屆青春詩會,多次榮獲全國及省級以上詩歌獎項,著有詩集《獨角戲》、《紀念冊》、《一只螞蟻上路了》等。他認為詩歌就是“風、雅、頌”.
江非說,海子是中國漢語新詩百年發展過程中涌現出的一位偉大詩人。他的一生短暫而光輝,猶如一顆由太陽出生,又以太陽隕落的星體,瞬間燃燒,永恒定格,在中國文學史乃至精神史上留下了不朽的光芒。正如中國古詩史上的屈原和李白一樣,海子的一生活在語言和他悲壯而崇高的個人情懷之中,他不但寫下了充滿終極關懷和普世情結的詩篇,同時也把自身造就成一件壯烈的作品。他的一生,永遠讓我們反思“詩人”這個概念作為身份指稱時的內涵;他的作品,永遠提示大家詩歌要回到純粹的語言之中。因為只有純粹的語言,才是直接來自于先天和先驗。只有像《詩經》那樣純粹的語言,才能真正地經驗歷史世界和現實世界,實現一種靈魂的照耀和帶回。海子的詩,就是他靈魂的赤誠之語,就是由“麥地”、“人海”、“雪山”與“草原”構成的一個中國式的彌賽亞王國,這個王國里唯一的國王,就是太陽那熾熱、干凈而永恒的光。
當記者問及第一次接觸海子詩歌的情景時,江非回憶說,那是1997年冬天,他的戰友白馬從北京帶回由西川編選的《海子詩全編》,徹夜讀完那本黑封面的詩集后,覺得一個只憑語言本身就能直逼“死亡驅力”的詩人,不能過多地去讀他。那部詩集本身就是一個漢語本身的黑暗、光輝和驅力。直到如今,海子的作品,他也只讀過一遍。他覺得這一遍已經足夠,已經足以讓他在黑夜里認識一位先驅和赤子。
在回答獲獎感想時,江非說:“一個由海子名字命名的詩歌獎,應該讓所有領受它的人,既感到光榮、幸福,而又無比的羞澀。作為一個詩歌后輩,再一次向海子偉大的一生,向他的詩歌和他偉大的靈魂致敬;向促成本屆‘海子詩歌獎’得以圓滿舉行的福清市委、市政府表示感謝;向為傳播海子詩歌精神的福清人民表示敬意。”
江非說,福清,一個蘊含了人民“幸福”和社會“清明”之意的名字,這正是海子詩歌對于生活現實的追求。他祝愿福清人民永遠享清福。
相關鏈接: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著名青年詩人。1979年15歲時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大學期間開始詩歌創作。大學畢業后分配到中國政法大學哲學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成名作有《亞洲銅》、《阿爾的太陽》等,出版有《土地》、《海子、駱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詩》和《海子詩全編》等。“海子詩歌獎”設立于2013年,旨在大力推舉與提攜有才華的新世紀青年詩人。“海子詩歌獎”的評獎對象為參評當年年齡不超過40歲的青年詩人,民族不限,范圍包括海內外所有用漢語寫作的青年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