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這些花生都是我拔的”、“這一行地瓜是我種的”……每一天的活動結束后,孩子們都要開心地分享著自己的收獲。近日,在福清元洪青少年宮舉辦的“向夢想出發”小伙伴快樂夏令營活動中,近150名小營員們前往高山鎮、漁溪鎮參加采摘花生、種植地瓜等社會實踐活動,體驗干農活的樂趣。
每到暑期,幾乎每個學校都會要求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并將其作為暑假作業的一種。那么,學生們有沒有完成這項特殊的“作業”,主要參加哪些類型的社會實踐呢?近日,記者就此展開調查。
蓋章應付現象常見
家住陽光錦城的林燁小朋友告訴記者,暑期轉眼就過完了,可是他仍舊“奔波”在各培訓班之間,根本就沒有時間好好享受假期,更別提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了。“學校素質報告單上要求參加社會實踐的內容都是到快開學時,找熟人給蓋個章應付的。”林燁無奈地說道。
正準備升入初二年級學習的周洪濤同學,暑期在學習之余,在家里跟媽媽學會了做飯和炒菜,還跟著家長到自家工廠鍛煉。“感覺自己動手做的飯菜特別香,最關鍵的是在社會實踐一欄,我能夠真實地填寫自己的收獲了。”周洪濤說,據他了解,他的許多同學都是開學前找人填表應付,根本沒有真正的參加實踐。
像這樣,社會實踐最終只是成為一塊紅色印章的現象,在中小學生中屢見不鮮。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福清市的社區、街道鮮有針對學生舉辦相關的假期活動。這個暑期除了市教育局、元洪青少年宮外,市邊防大隊、駐融海警等部隊還開展了系列暑期活動,豐富了孩子的假期生活。再就是一些私人的培訓機構,也有招收海外游學、野外攀登等有償的實踐活動,但是受眾面不大。
市教育局德育科科長薛閩松告訴記者,放假前,市教育局下發給各個學校的暑期工作意見中,建議各校及家庭要豐富孩子的假期生活,在學生的假期綜合素質考評中專設了“社會實踐”一欄,也提倡鄉村青少年宮、社區等開展校外活動,引導學生多參加校外社會實踐活動,在假期參與家務勞動,至少掌握一項基本勞動技能。
“但是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福清市的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碰到了許多困難,如學生的安全、教師的補貼等問題,而且學生家長的意識也不夠到位,這些都制約活動的有效開展。”薛閩松說,要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人們思想上有認識,行動上卻不夠重視。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學校追求的是升學率,社會注重的是經濟效益,社會實踐仍然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真正走出家門參加社會實踐的多為大學生或準大學生,也有部分參加完中考的準高中生們,他們多是為增加收入或歷練自己。
社會實踐不容忽視
那么,社會實踐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對孩子身心發展有哪些益處呢?
葉友山是福清市一高級中學的德育處主任。他表示,人們常常喜歡嘲笑孩子是溫室里的花朵,卻又努力培養自己的孩子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長期嬌生慣養不僅容易形成依賴思想,而且動手能力也有所欠缺。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說是第一課堂教育的延伸,家長如能利用暑假大膽地放開手,讓孩子多參加社會實踐,去接受新事物,讓他們在玩中學,在學中悟,可在豐富暑假生活之余,也鍛煉實踐能力。
“早一點讓孩子接觸社會,早一點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早一點讓他們鍛煉社會生存能力,早一點讓他們了解生活的精彩與磨難,是父母目光長遠、對孩子負責任的表現。”濱江小學副校長陳民太說。
薛閩松告訴記者,社會實踐,是學生“養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注重對學生進行訓練、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的有效途徑。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有益補償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引導學生學以致用、言行一致方面的不足,通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頭腦去分析,動手動腦,增強感性認知,把外在教育要求內化為自我發展動力,自我發現,自我提高,培養良好的情操和意志。當然,他也表示,對社會實踐需要有一個再認識的過程,擺正它在教育中的位置,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對于教育的推動作用,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使三者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使教育真正為人服務,對人有幫助,使我們的學生成長為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人才。
如何實踐因人而異
該如何選擇社會實踐活動才對孩子的身心有益呢?
針對這個問題,業內人士表示,社會實踐活動應當有所側重,但合適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建議可以根據以下標準進行選擇:
首先,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前提下,社會實踐活動還需要具有針對性。如對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關愛他人的孩子,可到敬老院、孤兒院等獻愛心;對嬌氣缺乏動手能力的孩子,可到貧困山區體驗艱苦生活;對內向缺乏自信的孩子,可多參加與人溝通交流的活動,如夏令營、當小志愿者等。其次,作為家長,要明確希望通過社會實踐培養孩子哪一方面的能力,同時注意觀察孩子參與過程中的表現、感受,一方面要激發孩子的興趣,避免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要根據孩子的表現給予鼓勵和建議,避免純粹為活動而活動,錯失提高孩子能力的機會。此外,家長也要參與孩子的活動,如義工活動、親子閱讀、社會調查、走進山區等。在活動后,家長應詢問和傾聽孩子的活動情況,及時了解孩子的動向,發現問題適當給予引導,鞏固實踐的效果。也可以適當引導孩子通過日記、交流等形式,讓他們談談實踐活動的感受,加深對活動的印象,從中認識活動的意義所在,有助于塑造孩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