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之前,他各種擔心,上網查閱了大量的資料,買了大量的中藥,就是為了應對高原缺氧反應。回來后,他反倒有點不適應了,空氣怎么啦?鼻子怎么這么難受?
作為福清市唯一的援藏老師,江陰高嶺中學的數學老師陳文錦用8個字形容他的援藏經歷--“傾力傾智,不虛此行。”
帶著滿滿的不舍離開
兩周前,趁著藏族孩子們要參加期末考試,陳文錦悄悄地踏上回鄉路,沒有孩子送行,雖然有點冷清,但陳文錦很開心。“不要面對離別,不要面對孩子的不舍,這總是好的。”陳文錦說。
與離開的開心成明顯對比的是,一年前要去西藏的種種憂慮和不舍。去年,得知省教育廳要求基層老師去援藏的消息后,陳文錦就有點坐不住了。從小他就有好男兒當守邊疆的豪情壯志,可惜一直沒能實現夢想,西藏的秀美河山也深深吸引著他,他很想趁著自己還年輕的時候去一趟西藏。但,家里的老父親已經90多歲了,他不能拋下老父親一走了之。
得知他的顧慮后,兩個哥哥主動承擔起了照顧老父親的責任,并允諾他:老父親一旦出現任何問題,立刻讓他回來。吃了“定心丸”的陳文錦立刻向省教育廳提出申請。申請很快批了下來,同意陳文錦開展援藏工作。
2014年8月,陳文錦正式踏上援藏的征程。
磨礪,從入藏開始
陳文錦被安排在西藏林芝縣中學擔任初二年段兩個班級的數學老師。林芝號稱西藏的“小江南”,5、6、7、8月正是林芝最好的季節,陳文錦笑稱自己來對了地方來對了時間,各種中藥都沒派上用場,陳文錦樂壞了--援藏也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好日子沒持續多久,轉眼間到了10月份,西藏開始進入冬季,陳文錦開始面臨缺氧、失眠等各種癥狀。吃了半個月的抗缺氧藥,癥狀依然沒有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每天早上起床,陳文錦都要流鼻血,上個樓梯都要氣喘,更為嚴重的是,陳文錦開始掉頭發。沒有辦法,只能苦熬著。
身體上受煎熬還是小事。陳文錦的課時任務非常繁重。由于地理區域的原因,西藏的課時時間是兩周為一個周期,即上課10天,放假4天,這意味著陳文錦要連續上滿36節課才可以放個假。課后,輔導學生和改作業也占據了他的大部分時間。除了全面輔導學生外,此次援藏,作為高級教師的陳文錦還要輔導當地的老師,全面提升當地老師的教學水平。陳文錦的功課遠遠不止這些,藏族孩子的名字很長,又很難記,陳文錦用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才把100多個孩子的藏族名字都記下來。
這些,都讓他沒有時間理會身體的不適。
打心眼里的愛
采訪中,記者聽到陳文錦說得最多的話是,我打心眼里愛著西藏的孩子。
為什么打心眼里愛呢?
陳文錦告訴記者,西藏的孩子對知識非常渴求,課后一定會逮著老師問各種問題,求學不倦的態度非常值得肯定。另外,孩子們對老師都是打心眼里尊重,大老遠遇到老師就會90度鞠躬向老師問好。
一到周末,同校老師就會盛邀陳文錦到藏民家中游玩。當地有個叫“魯朗鎮”的地方是有名的牧場。一到魯朗鎮,藏民就會拿出酥油茶、粘粑、好酒好菜招呼遠方的來客,并且讓老師們騎馬感受草原風光。在馬上騎行,陳文錦所有的不適都會一掃而光。
孩子放寒暑假的時候,陳文錦就會邀上幾個西藏好友,一起行走在西藏秀麗的山河間,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實現自己年少時的夢想。
在援藏的一年時間里,陳文錦印象最深的不是自己去過多少地方,而是自己背著孩子去醫務室看病的身影;面對他的鏡頭,孩子羞澀的笑臉;因為感激他的輔導,孩子硬塞特產給他的那真摯的小臉……這些畫面總是反復出現,永遠定格在他的腦海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