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快遞物品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11月1日起,國家郵政總局推行快遞實名制。如今,實名制已推行半個多月,又恰逢“雙十一”網購熱潮,快件業務量大幅激增,這是否加大執行實名制的難度?市民對此反應如何?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
收寄快遞 一切照舊
11月16日中午,福清市廣電大樓門外的快遞員們像往常一樣忙碌。一個快遞員告訴記者,“雙十一”剛過,這幾天的快件數量比平時增加了近一半。記者看到,寄快遞的人來來往往,快遞員大多是詢問收件人的姓名之后,就送出包裹,并未詢問收件人的電話號碼或要求其出示身份證。但寄件時,快遞員基本都會詢問一下委托者是寄什么物品。多個快遞員表示,要開箱驗視所寄物品,但未詢問、記錄身份信息。
“為什么要身份證?”韻達快遞公司的一位快遞員對記者提出的“是否需要出示身份證”的問題表示不解。
中央綜治辦、公安部等15部門決定,10月中旬起至2016年3月底,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危爆物品、寄遞物流清理整頓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專項行動。10月24日,國家郵政局發文稱,11月1日起,除信件和已有安全保障機制的協議客戶的快件以及通過自助郵局等交寄的郵件、快件外,一律要求對寄件人的電話號碼及相關身份信息進行比對、核實后方可予以收寄。
“感覺與11月份前一樣。”不少市民表示,他們現在收寄快遞,快遞員并未要求驗證身份信息。
“寄件人姓名,我填寫的是王先生,也照樣寄出去了。”市民謝煜淼說,11月12日,他通過圓通快遞公司順利將一件衣服退回淘寶商家。
難道快遞實名制通知未下發到各個網點?隨后,記者致電申通、圓通、順豐等幾家快遞公司,客服人員均表示,目前已將快遞實名制相關規定下發到各網點,并要求快遞員在收件時都要察看用戶本人的身份證或有效證件,要核實后才可以收件。然而,當天記者走訪城區幾家快遞機構,發現實際情況卻與客服人員所說不符。對于驗視郵遞物品這一環節,大多數快遞企業的管理相對規范,但寄件過程與往常一樣,既不用驗身份,也無需實名。
“雖然現在是要求實名制寄包裹,實際上也沒有多少人真正這樣做,你只要填好一般的信息就行了。”一快遞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該公司已下發實名制通知,但平常只要看到顧客寄送的物品沒有明顯的安全隱患,他們基本不會過多追問,這與“雙十一”后激增的快件數量無關,而是因為他們認為查驗身份證既麻煩也容易讓客戶不高興。
據業內人士不完全統計,福清快遞網點逾200處,各網點遍布城鄉,而真正實行實名制的快遞公司不足10%.
落實政策 困難重重
“其實,我從新聞上看到實行快遞實名制后,最關心的就是個人信息會不會泄露。”市民陳康說,他曾經特地上網查詢實名制究竟是怎么回事,但發現各快遞公司說法不一,有的表示只要出示身份證,核實真實姓名和電話就好,有的則說需要登記身份證信息。“如果是單純驗證的話還好,要是需要在單子上填寫身份證號碼的話,我肯定抵觸。”
事實上,不少市民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時常接到各種騷擾、詐騙電話和短信,他們擔心實行快遞實名制后,這種情況會變得更糟。市民林女士說,她每個月都會收寄包裹,擔心實名驗證會直接暴露她的消費習慣,對其生活造成困擾。
“誰會情愿給一個陌生人看身份證呢?”一名不愿具名的快遞業人士表示,快遞行業競爭激烈,尤其是業務量不多、生存困難的小公司,只要沒有危險品,他們就搶著接單,根本無法顧及實名制。
“有人寄件,如果要認真核對、登記,快遞員需要用巴槍先登錄自己的信息,然后還要輸入寄件人名字、身份證號、內件名稱、地址等,一個個字打下來,要花3-5分鐘,如果碰到難寫的字或者是寄件人不配合,那就不止這個時間了。”申通快遞公司音西網點負責人何融峰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以往的方式,快遞員收一份快遞的時間大約是1-2分鐘,平均每天可以收50個散件。如果采取實名制,快遞員收一份快遞的時間約需3-5分鐘,收件時間會延長2倍,每天的收件量只能達到30個散件,而快遞員是按件提成的,收件量減少,也意味著他們的收入減少。
“各快遞公司的月結客戶,只要簽訂了協議,就能追溯到具體負責人,而協議客戶如天貓等企業都已提前簽署安全保障協議,所以實名制主要是針對散客。”多家快遞網點負責人表示,從實際操作來看,快遞實名制有兩種登記方式:一是紙質記錄,二是用終端機。兩種方式皆費時,而且目前無法讀取身份證信息的普通終端機價格在2000元左右,市場上能讀取身份證信息的終端設備價格在5000-10000元,如果每個收件員人手配一個,對快遞公司而言,這是一筆龐大的支出。
何融峰認為,國家宣布實行快遞實名制時,并未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從具體操作層面來看,存在有許多問題,目前新制度還需要進一步完善。
行業發展 亟待提升
快遞業繁榮發展,但也存在著管理混亂等問題。因此,以保障安全為出發點的快遞實名制具備很強的現實意義。
在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不少市民對快遞實名制表示支持。市民陳康說,他的朋友曾收到過一份匿名包裹,包裹里裝著一堆已經硬化的排泄物,因包裹上未寫明寄件人名字與聯絡方式,盡管朋友很氣憤,但此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事實上,隨著網購井噴式發展,“毒包裹”、“快遞爆炸”等事件也時有發生,快遞業的安全隱患不容小覷。
“初期可能會有很多人抵觸,但一直規范執行下去,大家意識提高了,就會主動配合。”陳康表示,如果能有法律制度“保駕護航”,確保不泄漏個人信息,他相信今后大家會愿意配合推行實名制。
“這可能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申通公司音西網點負責人何融峰說,在實行實名制初期,需要快遞行業加強自律,互相監督,同時要讓企業保障快遞員的收入,才能將快遞實名制真正落實到位。
圓通快遞公司宏路某網點負責人俞先生說,此次快遞實名制僅是規范性文件,對快遞公司來說,只是“有責任而無授權”,至于快遞員是否有權查驗寄件人身份證明,在法律層面也存在爭議。
“缺乏專業設備和相關技能的快遞員,要辨識證件的真偽是一大難題。”俞先生認為,解決相關問題,需要技術升級作為支撐。
“比如,‘手機實名’就可以助力‘快遞實名',無論是寄件還是收件,工作人員只要將手機號等相關信息錄入隨身帶的設備里,通過信息共享平臺,就可以輕松完成實名登記工作。”俞先生說,快遞企業可以開發相關的APP,利用大數據信息系統,匹對寄件人身份信息,用更科學的方式減低運營成本。
“政策的落實和銜接需要一個過程,要想讓快遞實名制真正實施到位,國家必須細化、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嚴監管、重懲罰。比如,做得不到位的網點,勒令其3天或1周內只準派件,不準收件,這會讓該公司的客源重新被附近網點分走,對其市場沖擊力很大。”何融峰說,我市快遞業的監管單位是福州郵政管理局,該部門可以定期對各網點進行明察暗訪,或在大型快遞中轉站隨機抽查快件,一經發現未實名登記快件,就要嚴懲不貸。同時,可以不定期成立多部門抽查小組,長敲警鐘。讓快遞實名制“有法可依、有據可循”.
11月16日,國務院法制辦公布《快遞條例(征求意見稿)》。意見稿指出,企業收寄快件時未核對快遞運單信息,或快遞運單信息填寫不完整、不實仍予以收寄,情節嚴重的,由郵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可以處5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業內人士認為,該意見稿是快遞實名制用戶信息安全的又一法律保障,但新制度的運行需要一段磨合期,期待能早日出臺更具體的規則,促進快遞行業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