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過去的“雙十一”電商促銷節,有不少“剁手黨”跟風搶購,進入狂歡狀態;而隨著包裹的陸續收到,新一波的網購現象--“退貨潮”也隨之而來。有網友吐槽“我不是在收貨,就是在退貨的路上。”從忙著掃貨,到忙著退換貨,成了近來許多市民的生活寫照……
1.“雙十一”剛過 “退貨潮”涌現
11月16日,福清市區龍山一個快遞代辦點里,全職媽媽薛女士正在填寫快遞單。
“我買的是女版紙尿褲,結果商家發來男版的褲子,現在要退回去換貨,還有兩雙寶寶鞋,跟廣告宣傳相差甚遠,讓人很失望,也只能退掉。”薛女士說,今年“雙十一”,她在網上搶購了12單貨物。最近,她好不容易盼到網購包裹陸續到貨,但她拆開包裝后發現到手的“寶貝”有2單出現問題,只能退換貨。
快遞代辦點經營者吳女士告訴記者,“雙十一”過后,前來她的代辦點寄快遞的人多了起來,總量比平常多出好幾倍,其中大部分都是退換貨的。
“一般退換貨都會要求夾小紙條,注明ID、聯系方式及換貨尺碼等。”吳女士說,她為此特地準備了一些便簽,方便人們取用。
11月21日傍晚,快遞員俞云英在派送點挨個打電話通知客戶領取快件,隨后又趕緊俯身整理快件。
“這幾天,來取貨的人有不少是帶著貨出來的,一邊取一邊退。大家退貨最多的是服裝和化裝品,其中因顏色、尺碼等原因退換貨的比例最高。”俞云英說,“雙十一”過后的一兩周時間里,退換貨現象達到高潮,有的人現場拆貨后,發現貨不對,當場拒收、退貨,而更多的退貨行為是發生在簽收之后。
市民林清沖著“雙十一”網商促銷,鉚足勁在各大電商平臺上搜羅商品。
“提前十幾天,我就開始往購物車里添加貨物,但到了‘雙十一’那天,因種種原因出現差錯。比如說,準備買一雙鞋子,一不小心點到兩雙;看中的包,沒有自己想要的顏色,但最終還是選了其他顏色的包,這幾天,貨物一件件收到,我開始試用、比較,淘汰了一小部分不滿意的商品。最后,找個時間專門去退貨、寄快遞。盡管這樣,也比去實體店一家家逛更省時省力。”林清說。
2.“后悔權”讓消費者退貨無憂
去年3月15日,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頒布實施。新法規定,網絡商品經營者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7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這相當于給了消費者一個“后悔權”.
今年是新法實施第二年,“網絡購物7天內可以無理由退貨條款”的實施,為消費者網購維權提供了法律支撐。有了去年的經驗,今年許多商家都在網上附贈“退貨運費險”,這無疑也讓“剁手黨”們歡欣雀躍,放開手腳網購。
大學剛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小李,面對網絡上滿屏的“瘋狂大促”、“不只是五折”的促銷廣告,內心的購買沖動也被點燃。打開她的淘寶網手機客戶端,有3個“待發貨”、5個“待收貨”、10個“待評價”的訂單提示。在今年的這場全民網購盛宴中,她花了兩個月的工資購買了服裝、化妝品、家居用品等。
記者發現,今年雙十一,“包郵”、“紅包抵用”、“賣家贈送退貨險”,是商家促銷的“標配”,這的確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如市民小李,她雖然剛接觸社會,但網購經驗很豐富。
“退換貨方便,就相當于免費試穿、試用。”小李說,有了上述優惠,她只要多買幾件商品,再把喜歡的留下來,然后將不喜歡的商品退給商家,這樣做,除了多花一點時間,經濟上沒有任何損失。
11月26日,薛女士的銀行賬號收到了50元退款。“這是寄紙尿褲的郵費,從寄件到退款到賬只用了10天,還算快了。另外一單是同一天寄的,到現在為止,對方還沒有給我登記退款。”薛女士覺得,就算有了“后悔權”,網購退貨依然無法100%高枕無憂。她既要找快遞公司辦理退貨,又要及時與商家溝通,一旦忘記了聯系商家,就有可能導致“貨退了,錢沒退回”的情況發生。
那么,“后悔權”對消費者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福清市消協人士認為,無理由退貨也是有條件的,消費者在行使此項權利時,應考慮退貨時存在的運輸成本及可能存在的風險。如,一件家具,價格可能三五百元,若退貨,郵費可能要花上百元。此外,消費者在收貨時是完好的,退貨時如何證明自己寄回的家具依然完好?因此,雖然有了網購“后悔權”,消費者也應該盡量避免沖動消費。
3.防“剁手”關鍵要理性消費
今年,淘寶天貓“雙十一”交易額數據達到912億元,突破有史以來的紀錄。幾天后,一則“雙十一退貨574億元”的消息引爆了微信“朋友圈”.在隨后的1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團起訴了3個捏造“雙十一遭退貨574億元”消息的微信公眾號。
此次事件過后,“退貨”這一關鍵詞進入了公眾視野。且不論退貨率如何,至少退貨這一情況是存在的。對此,業內人士也表示,“7天無理由退貨”以及賣家為了“沖量”、“贈送運費險”等促銷行為助推了“退貨潮”.
市民趙小姐是一位“網購達人”,她幾乎是陪著電商一起成長的,從最初的貪便宜買到偽劣產品,到如今的貨比三家,她已經能從不計其數的相似產品中,找到物美價廉的心儀物品。
“以前‘雙十一',總是當天才上網淘寶,時間倉促,買到的東西大部分也不滿意,基本不能用。退貨時既浪費郵費,也麻煩,那都是經驗教訓。”趙小姐說,今年’雙十一‘,她根據平常網購經驗,對商品與價格進行對比,提早做好準備。
“看中的商品,先往購物車里放,等到雙十一當天,比較過價格,覺得有便宜就買,沒有便宜就放棄。”趙小姐一語道出了大部分消費者的心里想法--不是想買便宜貨,而是想買覺得便宜的東西。
那么,面對電商鋪天蓋地的促銷攻勢,消費者要如何真正從購物狂歡中得到實惠呢?
“看緊錢包,挑自己需要的買,不能盲目撿便宜。”福清市消協工作人員提醒,消費者要理性消費,最好要提前做好“功課”,多思量產品對自己是否有用,要盡量挑一些、信譽好、評價高、誠信、規范的商家進行交易。同時,在付款后要密切關注物流信息,留意交易系統自動打款時間。
“此外,消費者在網購時也要盡量避開網購高峰,就像旅游一樣,大家都在高峰期出游,旅游體驗比平常或多或少會打一點折扣。”福清市消協工作人員表示,消費者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網購時間上進行適當調整,比如打折力度不大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錯峰購買。這樣做,不僅淘得更輕松,也能保障商品質量、服務體驗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