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恩兒 魏桂蓮)
不一樣的微信群,只發善款不搶紅包——
如果問“微信群最大的魅力是什么”,九成以上的人一定會告訴你:搶紅包。可是,在福清,有人組建了一個不能搶紅包的微信群:群里每天的紅包都在50個以上,金額最多時超過30萬元。不過,面對再大的紅包,群友都不搶。因為,這些紅包只能由一個人接收。而紅包里的錢,最后都用來幫助困難人群。這個微信群,就是“日行一善——只發善款不搶紅包”微信群。
突發奇想成立微信群,人數當天滿額
說到“日行一善”微信群的成立,不得不提“中國好人”薛建波。
薛建波是福清市龍田鎮上薛村村民,16歲輟學謀生。在鄉村從事廚師的過程中,他發現有一些困難群眾需要幫助。于是,他購買了棉被、大米、書包等生活用品,在家中建立愛心倉庫,并帶動親朋好友加入愛心行列。2009年,薛建波建立學雷鋒志愿者服務隊,涵蓋廚師、公務員、企業家、醫生等人群。2012年,薛建波被中央文明辦評為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型好人。
去年年底,福清一位白血病兒童無錢治病。薛建波得知后,在朋友圈公布信息。沒多久,薛建波的手機響了,原來收到一個微信紅包,上面寫著“為了孩子”。點開一看,有200元。“當時特別驚訝!更意外的是,緊接著又收到一個300元的紅包。”感動之余,薛建波連忙將紅包截圖曬出。幾分鐘后,手機響起的頻率更高了。“希望孩子快快好起來,祈禱!”“給孩子的紅包,別放棄!”感人的話語伴隨著紅包,源源不斷地匯聚到薛建波的手機上。兩天內,薛建波收到7萬元善款。
“是否可以嘗試通過微信,為助人者與受助者搭建一座愛心橋梁?”通過這件事,薛建波發現,其實身邊很多人都愿意獻愛心,只是不知道怎么做。如果能夠把志同道合的人聯合起來組建微信群,然后用紅包的方式收發善款,是否可以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薛建波把自己的想法與幾位愛心人士交流,他們立馬同意,并現場組建了微信群。大家紛紛邀請自己的好友,并告知建群的目的和意義。
2015年1月1日,“日行一善——只發善款不搶紅包”微信群誕生。500人的微信群當天滿額。
一年300萬元善款,公開透明群友放心
與普通微信群不一樣的是,“日行一善”微信群有個特別的群規:群友發出的紅包不能搶,所有善款由薛建波統一接收管理并分配給需要幫助的人。
為了保證善款落到實處,“日行一善”微信群采取了近乎自虐的做法:每條求助信息,必經薛建波等親自走訪確認后,由薛建波在群內發布;主動請求接受福清市慈善總會監管,賬戶開設在慈善總會名下,保證愛心款專款專用;每晚公示當天捐款名單、金額以及愛心款的去向;受助人接受善款的現場照與字據,在微信群和朋友圈公示……越是“自虐”,越得到大家的認可,當地人爭先恐后申請加入“日行一善”群。
群成員薛玲深有體會。第一次捐贈,她發了1萬元紅包,不想留名。沒想到,紅包被退了回來。薛建波明確告知,沒有留名的紅包,他無法記賬,無法做到公開透明。幾番爭執,薛玲“投降”,留下姓名。這件事,堅定了她對微信群的信任。
群友葉潛悟告訴記者,只要群在一天,他就要捐一天的愛心款。“一年來,薛建波前后經手300萬元善款,沒有出過一分錢的差錯。我們放心。”
虛擬世界也能和現實世界無縫銜接,實現線上線下同步行善。除了在微信群發善款,“日行一善”的愛心人士還以實際行動幫助別人。
海口鎮岑兜村的薛秀華,28年前丈夫中風癱瘓,17年前小兒子也意外癱瘓。愛心人士不僅送來善款,還三番五次到她家,有的送來新鮮的魚肉現場烹飪,有的做衛生,有的陪她談心,有的讀書給她兒子聽。
微信上推行日行一善,弘揚社會正能量
“日行一善”微信群的公益行動,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與肯定。
甘滿堂是福州大學的社會學系主任。在他看來,“日行一善”是典型的草根公益組織:利用個人的影響力從事慈善公益活動,程序簡單但公開,有明確的救助方向。
對于利用微信籌集善款的方式,甘滿堂教授給予肯定,認為適應了社會發展。
“‘日行一善’微信群的做法,本質上是現代模式的扶貧攻堅,利用網絡平臺進行精準扶貧,這種做法值得推廣和提倡!”省委黨校教授陳朝宗認為,微信是一種社交平臺,在微信上推行日行一善,是更大范圍弘揚社會愛心和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