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福清地處福建東部,依山傍海,氣候濕潤,生態秀美,自古為八閩農業與海外通商重鎮。根據“福清西部的東張古宋窯”的考古出土:北宋時期,在福清東張“茶盞、茶器”生產工藝相當精湛,并通過福清出海港口,遠銷日本及東南亞地區,日本人茶道稱為“福州盞”,并以持有一盞為榮。另據北京燕京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茶話全書》的“名茶故事”記載:福清東張嵐湖山區,山高水冷、云霧繚繞、氣候獨特,出產名茶,歷史悠久。
關于福清的茶葉發展歷史,還流傳著一段文化故事:
北宋時期,福清石竹山已是“中華道教夢文化圣地”,石竹山下的東張古鎮是閩中重鎮,社會經濟十分繁榮。
宋仁宗天圣三年春,東張及周邊鄉村流行一種怪病,病人全身困乏無力,胸悶腹脹,低燒不止。張家三兒張蒙為當地的名醫,精通道家醫法,嘗試了各種的良方,無法治療這種怪病。張蒙苦悶異常。一日,他上石竹山散心,到了九仙觀,困坐在觀中的蒲團上睡著。夢里,他見到古鎮后山的嵐湖山頂云霧繚繞,自己在為一片野茶樹鋤草。夢醒,對著觀中的九仙坐像,心中一顫“然不成,這是九仙托夢,指引我治病良方”。于是他叫了幾名幫工,上了嵐湖山頂,摘了一大簍野生茶葉。回到家中,他將茶葉在陽光下攤曬了數個時辰,再手工揉捻,熬湯給病人服用,病人逐日好轉康愈。
病愈后,鄉親們知是九仙托夢降茶祛病,異常感恩,決定要好好培植這種仙茶,傳福后代子孫。他們一同上了嵐湖山云海深處,開荒造田,移栽山中野茶。從此,福清嵐湖山成為聞名海外“石竹夢茶”之鄉。明末清初,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帶去了福清“石竹夢茶”的茶道文化,并提升了日本的禪茶文化。
根據《福清市志》記載:福清南湖山區氣候獨特、常年云霧繚繞、土壤肥沃富含有機質,已有數百多年種制茶歷史;在1982與1983年的福建省農業廳茶葉評比中,獲得大綠評審的第一名與第二名,是閩中地區不可多得的高山生態茶葉生產基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福清擁有山地茶園面積約2萬多畝,主要集中在東張、一都等山區,主要為村辦集體茶場。但隨著土地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村辦集體經濟逐漸消停,這些茶園也被承包到戶。在柑橘、枇杷等水果業盛興時代,基本都被開墾為果園,福清東張嵐湖山因山高水冷,無法種植其他水果,才得以保存大規模的茶園。
2008年,在福清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福建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及農業廳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東張鎮政府招商引進了福建省南湖山茶業有限公司,在東張鎮平均海拔816米的南湖山,建立了1000多畝的鐵觀音生態茶葉基地。南湖山茶業公司秉承生態有機的高端農業生產理念,堅持以生態農業生產標準來規劃管理茶葉基地,全部使用了有機農家肥,杜絕使用除草劑、全部人工除草,因地制宜地保持了原生態植被與樹木,并在園區內種植了羅漢松、桂花、牡丹、東魁楊梅、黃花菜等植物以保護水土與生態茶園,既增加茶園生物多樣性以建設生態有機茶園,又為后續發展高端茶文化休閑基地,奠定了基礎。
目前,南湖山茶葉基地,基本實現了茶中有樹、樹中有茶的花園式生態茶園模式,有效建立了茶園和諧生態系統,降低了茶園病蟲害發生率。加上其地處高寒山區,并與福建德勝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建立了茶園病蟲害防治的長期業務合作,其茶葉產品檢測的農藥殘留各項指標基本為零,為真正的綠色生態茶葉產品。
通過與福建省農科院合作,公司建立了茶葉產品的“食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統”,每款茶葉產品都有自己“身份證”,建立與實現了茶葉產品 “大田管理、病蟲害防治、生產環節、包裝銷售環節”全過程的“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
該茶葉產品于2013年與2011年,先后榮獲福建省農業廳名優茶評比的“省名茶獎”與“省優質獎”。中國茶界泰斗張天福老人,為此題詞贊譽“山高茶為貴,嵐湖味獨珍”。2013年度,獲得“州市知名商標”;2015年度 ,在上海舉辦的“中國健康產業博覽會”上分別榮獲綠色產品的“特等獎”與“金獎”。福清“石竹夢茶”逐漸成為福清人漂洋過海、走向世界的一種名優土特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