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謁黃檗山萬福寺歷代高僧塔林

參訪泉州開元寺

參訪東林村隱元的林氏宗祠

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向長崎縣政府贈送書軸

參觀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

參拜廈門虎溪巖寺

參訪南普陀寺

參訪長樂龍泉寺

在福州祟福寺聽該寺與日本黃檗宗的交流史

參訪莆田廣化寺

參訪彌勒巖

參拜印林寺隱元祖師像
1月17日至22日,以日本長崎興福寺住持松尾法道為團長的日本長崎縣政府及長崎興福寺一行25人來閩尋根謁祖,沿著當年隱元禪師在福建活動的足跡再續中日法緣。中國新聞社東京分社、中新社福建分社采風團,以及本報記者全程跟蹤采訪。
據了解,日本國長崎興福寺與福清黃檗山萬福寺,以及日本黃檗宗、黃檗文化有著淵源關系。當年,隱元禪師就是應長崎興福寺逸然性融的再三邀請東渡弘法的,隱元到了日本的首站就是在長崎興福寺傳播福清黃檗山臨濟宗的禪學思想的。長崎興福寺在日本黃檗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也是日本黃檗文化重要的一張名片,因而此次到訪具有不凡的意義。
在閩期間,參訪團一行朝圣了黃檗山萬福寺,參拜隱元紀念館、上逕鎮東林村隱元的出生地,以及隱元自小活動的村后印林禪寺(一說隱元是在1620年會鑒源于印林寺方便接引,剃度為僧的),以及海口彌勒巖、瑞峰寺、龍江大橋等地,在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開辦了“隱元禪師與中日友好交流”座談會,還訪問了隱元禪師曾住持過的長樂龍泉寺,以及跟隱元有關的福州崇福寺、涵江國歡寺、莆田廣化寺、泉州開元寺、廈門虎溪巖寺、南普陀寺,為長崎縣政府和長崎佛教界進一步回山尋根謁祖,推動日中友好交流往做先期準備。
長樂龍泉寺
長樂龍泉寺,隱元禪師于1645年3月至1646年1月在此住持。
龍泉禪寺,在長樂市沙京五峰山中。龍泉禪寺是佛教僧制《百丈清規》制定者--百丈懷海的落發地。在龍泉禪寺里有一塊巨石,上刻著“馬祖興叢林,百丈立清規”,其實在禪界還流傳著后面這句話:“希運奠定理論基礎”.也可以這么說,在隱元之前,龍泉禪寺就與福清的黃檗寺就有著淵源關系。
歷史上,在隱元禪師蒞寺住持后,乾隆年間,黃檗智幢和尚也住持過該寺。
福州崇福寺
福州崇福寺是日本長崎崇福寺的祖寺。
福州崇福寺位于福州北郊新店鎮象峰南麓,原為“祝圣道場”,舊稱崇福院,為福州五大禪林之一。崇福寺與日本佛教界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明崇禎二年(1629年),該寺超然和尚東渡日本長崎圣壽山建“圣壽山崇福寺”,并為該寺第一代住持。福州崇福寺還是日本長崎崇福寺的祖寺。現今,日本長崎圣壽山崇福寺,號稱西日本第一寺院。日本崇福寺又叫福州寺,尊福州崇福寺為祖庭,曾來尋根認祖。此后,該寺與祖寺時有往來,關系密切。
長崎崇福寺是長崎唐四寺之一,是一座專門供奉海神媽祖的中國式古寺,也是日本最早的佛教黃檗宗寺院。殿內存放了1682年救濟了長崎饑荒的大鍋。現在,每年的7月26-28日,日本全國的華僑涌入此地,舉行盛大的“中國盆會”。
涵江國歡寺
涵江國歡寺,道者禪師晚年所住寺。
國歡寺 位于莆田市涵江區國歡鎮塘西村。國歡寺始建于唐中和元年(881年),是一座聞名海內外的千年古剎,由閩中名僧妙應禪師與其同一代名僧本寂禪師獻住宅而為寺院的。本寂禪師則是著名的佛教曹洞宗的創始人,曾在福清靈石寺出家6年。
超元,字道者,莆田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超元是莆田歷史上第一位僑僧,他也是明末清初時國歡寺的住持,清順治七年(1650年),超元東渡日本,住持日本三大寺之一的長崎崇福寺,弘揚佛法,創日本佛教著名的“盤圭禪”, “盤王圭派”就是他所創。順治十五年(1658年)回國,康熙元年(1662年)圓寂于國歡寺。超元是莆田第一位傳法于日本的高僧,對日本禪界所受的影響不可低估,無論是他律方面,或是自律方面,在江戶時代(1603-1867年)的各種禪風中,堪稱獨具一格。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木庵禪師住過的寺。
開元寺位于泉州市鯉城區西街,是中國東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跡,也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
木庵禪師,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二月初三日,卒于清康熙二十三年(日本貞享元年,1684年),名性瑫,俗姓吳,晉江縣人,明末清初泉州開元寺僧。清初由泉州赴日本弘法,并成為日本黃檗宗第二代祖師。
木庵13歲時,入泉州開元寺禮佛拜塔,遂萌出塵之志;16歲入泉州開元寺,拜印明和尚為師;19歲經印明和尚剃度,成為正式僧人,法名木庵;明崇禎三年(1630年),木庵20歲,上碧芝巖就樵云大師受十戒,并閱讀了大量藏經;翌年拜謁修雅法師,聽講《彌陀疏鈔》、《法華》、《金剛》等經。明崇禎七年(1634年),木庵24歲,由福州鼓山永覺和尚授具足戒,皈依禪宗。明崇禎八年(1635年),木庵25歲,任開 元寺監院。崇禎十一年(1638年),登金粟山廣慧寺,參拜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一世傳人費隱禪師,認真參禪學法,受益良多,任廣慧寺副寺。崇禎十七年(1644年),木庵33 歲,再往浙江求法,到廣慧寺拜謁費隱禪師,被命為知賓。當時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二世傳人隱元禪師為該寺首座,木庵早晚隨從請益,并拜隱元為師 .
清順治三年(1646年),木庵36歲時再回泉州,在開元寺閉關。兩年后聞本師隱元已回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即前往參謁。先后被命為該寺維那、西堂和首座。隱元先授木庵拂子,后又付予源流、法衣。木庵遂成為隱元法統的繼承人,即臨濟宗正傳第三十三世,時年41歲。
1654年,木庵的師父隱元在日本建立了“日本黃檗宗”.次年,木庵帶領眾弟子相繼抵日,在日本開創了萬福寺等10座寺院,并于10年后接替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代祖師。木庵創立的長崎福濟寺,也被當地人稱為“泉州寺”.日本寬文十年(1670年),在江戶白金創建瑞圣寺,開關東黃檗宗之基。日本天皇特賜紫衣。后退隱萬福寺紫云院,日本貞享元年(1684年)病逝。木庵除精于佛學外,詩文書畫都有較深造詣。文學作品傳世頗多。日本明治十四年(1881年),明治天皇追贈木庵為“慧明國師”。
廈門虎溪巖寺
在廈門虎溪巖寺里有一副對聯,上聯曰:“虎溪石月會記東林盛事”,下聯是“黃檗傳燈輝揚島國扶桑”,上聯的“東林”,指的是隱元故鄉“上逕鎮東林村”;下聯的“島國扶桑”,說的就是“日本國”.這幅對聯把隱元的東渡弘法之事刻石銘記之,恰好說明了虎溪巖寺與隱元、以及黃檗的關系。
廈門虎溪巖寺,據《虎溪派系祖字薄》記載,自明末,虎溪巖寺承接的是福清黃檗山的剃度法脈。其開山祖師釋元飛(1672-1742年)是福清黃檗山中興祖師中天正圓(1542-1610年)的第七代法孫。
虎溪巖寺始建于唐,原名玉屏寺,規模甚小,代有興廢。至清康熙年間,廟宇失修,頹墻荒草,一副破落景象虎溪巖始建于明神宗萬歷(1602-1620年)后期。玉屏寺毀于明末清初的廈門戰亂,圣祖康熙四十年(1700年),福建水師提督吳英,捐資重修,并迎聘黃蘗宗高僧元飛和尚主持營建。元飛和尚主持重建虎溪巖寺,前后三十年苦心經營,使虎溪巖頗具規模,故《廈門志》稱元飛為“虎溪巖的開山祖。”建成后,改玉屏寺為虎溪巖。此后,虎溪巖即為南禪臨濟派黃檗宗的廈門祖堂,元飛和尚為黃檗山萬福寺赴日本傳教隱元和尚第四代徒孫,以元飛和尚為開山祖師第一代算起,幾百年來該派法系綿亙相傳不息。
釋元飛 (1672-1742)字石龍,晉江人,俗姓童,法號石龍。14歲從福清資福寺不動和尚出家,后就福清萬福寺渾古和尚受具足戒,并師事泉州祟福寺哲老和尚,得師授為傳法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