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非洲黑土地上的福清哥姚少青
引言:姚少青出生于1968年8月,是福清江陰鎮渚頭村人。兒時因家庭貧窮,他總是有一頓沒一頓地餓著肚子,貧窮帶給他的記憶是“每天都在拼命找食物吃”。
1989年,從福清市衛生職業中專學校畢業后,他到江陰鎮衛生院當起了一名“赤腳醫生”,勉強養活自己。之后他只身闖蕩日本6年,1995年回國后,他踏上了艱辛的創業路,從事鰻魚養殖和開辦編織袋廠,“整天忙得團團轉卻收益甚微”。2000年,他再度出國淘金,在俄羅斯莫斯科做了3年的服裝批發生意后轉道非洲發展。
在2003年至2010年的7年時間里,姚少青先后在非洲喀麥隆、坦桑尼亞成立了多家進出口貿易公司、鞋業有限公司、投資有限公司,生產經營EVA和PVC各種中高檔鞋。2012年以來,他在坦桑尼亞成立超越投資公司工業園區,建設10000多平方米廠房,并開始涉足生產生活用紙(衛生紙)及文華用紙行業。
由于堅韌不拔的毅力和不俗的業績,2013年至今他被推選為坦桑尼亞福建同鄉會常務副會長。
一
提起自己的出國史,姚少青對所走過的艱辛路程依然記憶猶新。
姚少青說,當年第一次出國到日本,猶如“劉姥姥逛大觀園”,在感受西方現代化氣息的同時,自己卻過著“貧民窟”的生活。由于語言不通,他每天既要上課學語言,又得打工養活自己,非常辛苦。
那時,在語言學校的通學率必須得達到96%以上才能獲得簽證,為此,他每天必須上學讀書4個小時,打工10個小時。為了節省血汗錢,他與3個同鄉蝸居在只有7平方米的“阿壩多”里。白天,大家都卷起鋪蓋,晚上則放下床鋪睡覺,那種擁擠場面只有從農村貧困家庭出來的人才能承受。“我是窮怕了的!出國的錢都是借的,除了還債,還要養家糊口,不省吃儉用,在那么發達的國家里是不會剩錢的!”
姚少青說,沒想到自己的一生都在學語言,在日本學日語,到俄羅斯學俄語,到喀麥隆學法語,到坦桑尼亞又得學斯瓦西里語和英語。有一次,他在巴黎機場轉機時,遇到了一位武漢人,當他聽說姚少青不懂法語卻闖蕩喀麥隆時,驚訝地連聲說:“你這是‘盲人闖天下’啊!”經過多年的歷練,現在的他已略為知曉多種語言。
剛到喀麥隆時,由于語言不通,他吃盡了苦頭。那時,他總是隨身攜帶著一本《中喀會話小詞書》。要去銀行開戶,他便拿出《中喀會話小詞書》背上幾句后問路,到了銀行門口,又翻開書對號入座“臨時抱佛角”背上幾句,再進去辦事。最難的是去飯店吃飯,由于《詞書》里并沒有“現成”的菜譜出處,他只能靠手來比劃,點可以看得見的其他餐桌上別人吃的菜。
“在喀麥隆,沒有人能幫你,沒有人會向你提供信息,一切都靠自己‘盲打盲拼’。”姚少青說,記得剛到喀麥隆的第一年,他經營的貿易生意虧損了上百萬元人民幣,虧得他瞠目結舌。別人會賺錢,為什么自己卻虧本呢?痛定思痛之下,他開始沉下心來仔細觀察,原來喀麥隆的關稅是按箱計算的,一個集裝箱不論貨物多少,關稅都是30萬元。因沒有人告訴他這個道理,他走了許多彎路。繳了許多昂貴的學費后,姚少青終于摸索出一條經驗教訓:有時閱歷與觀察本身比知識更重要。這為他日后“只身闖天下”積攢了極其豐富的經驗。
二
姚少青說,坦桑尼亞是一個治安穩定、政治穩定的國家,也是非洲與中國最早建交的國家之一。在坦桑尼亞,誰都知道毛澤東,坦桑尼亞人對中國特別友好,因而,他想到了去坦桑尼亞發展。
初到坦桑尼亞,姚少青便瞄準了商機,計劃用2年的時間籌辦鞋廠。他先是租賃廠房,但昂貴的租金迫使他考慮自己創辦工業園,建廠房向實業發展。他在距離坦桑尼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僅30公里的地方買下了300畝土地建工業園區,花了5年時間建廠房,天天都在搞建設。5年來,他興建了屬于自己的鞋業和造紙業工廠,不僅如此,他還利用園區“招商引資”,把建好的廠房出租給到坦桑尼亞創業的福清同鄉,以最優惠的價格提供生產經營場所、水電。有一個同鄉入駐園區3年了,因事業受挫,水費、電費至今仍分文未繳。姚少青并不催繳,坦言:“誰愿意到非洲發展,我都愿意幫他的忙。”
2014年以來,姚少青斥資近億元創辦紙廠,分三期建設,第一期已投產,日生產紙巾、餐巾紙20噸,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中,計劃日生產包裝紙30噸。“之所以不敢大規模生產,是因為非洲國家都很小,產量不能多,多了就會因生產過剩而積壓。”姚少青說。
三
?
青少年時代的貧窮經歷,使得姚少青成為一位頗具愛心的人。在喀麥隆、坦桑尼亞,他不知幫助過多少貧窮的人。
在坦桑尼亞,有一天,姚少青看到正在工廠里上班的當地工人暈倒過去,他以為是得了什么突發癥,趕忙叫來醫生。醫生趕來后,告訴姚少青:“他沒有什么病,而是餓的,已經兩天沒吃上飯了!”姚少青聽后感到特別驚訝。隨后,他了解到坦桑尼亞的民眾并不像中國人那樣懂得積蓄,細水長流、精打細算,而是今天賺多少錢,晚上全部開銷掉,分文不留。非洲由于落后,沒有工廠提供就業機會,沒地方掙錢,許多非洲人一天只吃一餐。
在接下來的走村入戶訪貧問苦中,姚少青進一步了解到有很多當地百姓每天都在等米下鍋。按照坦桑尼亞的習俗,上班族都是每個月結算一次工資,這對“等米下鍋”的貧苦百姓來說是非常難熬的,有人甚至等不到買米下鍋的那天就餓得病倒了。
為了幫助窮苦的工人擺脫困境,姚少青創新采取了“兩個星期結算一次工資”的方式,并允許工人預支工資甚至透支工資,還進一步提高工人的工資待遇。他的工廠給的工資比其他任何工廠都多,這讓當地政府和工人們都感念他的慈悲心腸。“他們不是感恩我,而是在感恩中國,這也代表著國家的榮譽!”姚少青說。
不僅如此,姚少青還十分重視中國與坦桑尼亞之間的民間友好往來,經常資助當地政府改善環境。他買工業園土地,捐助2萬美金給當地莫哥浪嘎村委建足球場圍墻、增添辦公設施等。2014年,他還捐款200萬限令(坦桑尼亞幣)在莫哥浪嘎建設“北京希望小學”。姚少青的慈善行為多次受到了坦桑尼亞中國大使館的表揚。
從2000年以來,姚少青每年都會回故鄉走走看看,考察投資項目,捐助公益事業,其中最多的一筆是2010年捐款1萬美元建家鄉老年人幸福會。
每次回鄉看到福清在進步和發展,姚少青的心情總是十分激動。回想起20多年前,江陰還是窮鄉僻壤無人問津的地方,而今卻能躋身于世界大港口行列,老百姓的生活也發生了質的變化,他不由地感嘆:“一個天堂,一個人間,今非昔比啊!”
姚少青說,他之所以每年都要回家鄉,因為他有一個最大的夙愿,那就是能在家鄉辦實體企業,為家鄉作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