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一地之食俗,受其自然條件之影響殊甚,如地域位置,地形氣候,資源物產等等。又受人文因素之侵染,如居民的遷徙史,文化宗教等等。
福清地處沿海丘陵,氣候屬南亞熱帶,溫熱多雨卻又流短河淺缺乏水源,物產種類頗多卻又欠豐裕。因而食物中的主食以甘薯為主,過去是福建著名的“地瓜縣”。副食中的海產品以豐,魚蝦貝藻莫不如饌。但由于土瘠人貧,烹飪方法都較為簡單、煎煮炸炒為主要方法。
福清居民祖先多來自中原,有的還是由中原遷閩南再遷福清,因之其飲食習慣中保留了較多的中原尤其是閩南化了的中原習俗。且福清人早就遠涉重洋遷居海外,也帶來了許多域外食風,形成了今天古今相濟中西共存兼收并蓄的食俗。
主食
主食是指一日三餐主要食品,因古今生活質量不同,變化很大。舊時以番薯及其加工品為主食,今時則以米面為主食。
小編題外話:很多人可能不能理解,我大福清這么富裕,怎么可能沒米飯吃?其實福清自古土地貧瘠,整個福清就兩個產糧區,一個霞盛——現在的西區,一個現在的龍田鎮,米對福清人來講是極其奢侈的,普通人家一般別想吃到米飯。所以老人常說,古時候福清的女孩子都喜歡嫁給長樂人,因為嫁到長樂有米吃,福清人天天吃地瓜、鲄仔(魚干)。想想也是挺心酸的啊,大家要珍惜現在美好的日子。
糜
大米加較多水煮成,又稱“粥”、“稀飯”。是舊時福清西部稻谷區人們的主食,現已普及全境。一般一天三餐中有兩餐食糜。
飯
大米加較少水煮成或蒸成,又稱“干飯”,是舊時福清西部稻谷區人們的主食,現已普及全境,一般一天三餐中有一餐食飯。而東部龍高半島和江陰島等“地瓜區”,過去僅在過年過節和喜慶時才吃飯。
番薯糜
舊時“地瓜區”人們常吃的主食。把鮮甘薯置于特制的“薯擦”上擦成糜狀,加薯塊煮成,有些家境尚可的人家則在其中加入少量大米,亦稱“番薯糜”?,F幾絕跡。
番薯錢(干)
薯錢是把鮮甘薯切成片狀曬干而成,加水煮成帶湯水的“番薯錢”,是舊時春夏二季“地瓜區”人民主食?,F為少數老人懷古食物。
大麥糊
也稱“麥糊”,每年三月大麥收成時,將其磨成粉,加“薯錢”煮成糊狀,舊時是部分地區人們季節性主食?,F已成為鄉土特色小吃。
番薯錢(干)糜
在煮大米糜中加入適當的番薯干,舊時是“地瓜區”殷實戶,稻谷區小康戶的主食之一,現在是時尚主食。
更頓
更頓是舊時福清地區人們食俗的重要組成部分。舊時一般農戶平日里的飲食僅以大米糜、番薯糜、薯錢等為主,佐以簡單的蘿卜干、酸菜、咸小魚干之類小菜。為了調劑飲食,也為了節約糧食,大多農戶都在晚餐的飲食上進行烹調、煮一頓以青菜、小雜海鮮加少量糧食的所謂“好暝”,俗成“更頓”。
咸糜、咸飯
海蠣等海鮮、青菜摻和在大米中煮成菜稀飯,稱“咸糜”,也叫“菜糜”。這是稻谷區主要的更頓食物。如在咸糜中加入小芋頭,則稱“芋糜”,加入番薯塊則稱為“番薯菜糜”。如煮成干飯則叫“咸飯”。
調薯粉
在青菜湯中調入摻上水的番薯粉(水淀粉),有的再加上一些“米粉碎”、豆簽、面碎之類,稱“調薯粉”,是福清人最喜食的飯菜之一。如在調薯粉中加上與番薯粉調合的魚肉等撮咸塊狀,稱“撮粉”。如蟶粉、蠣粉、肉粉、魚粉等則比一般調薯粉更勝一籌。
耍粿
將大米或米碎用是石磨磨成米漿或細粉,和水調成糊狀,再把調好的米漿傾抹在已煮沸了的湯水的鍋邊,形成薄片狀的食物,福州話稱“鍋邊糊”,福清則叫“耍粿”。
煮米粉、炒米粉
福清人稱“米粉絲”為“米粉”,粗的叫“大米粉”,細的叫“米粉仔”。不論“大米粉”或“米粉仔”,都是福清人待客、更頓的食物,煮的時候加入青菜、肉絲、海鮮。
煮切面
福清的傳統切面就是北方的手搟面,面粉是自己種植的小麥粉,有一種特別的麩皮味。
煮豆簽
豆簽是用各種豆類(加大豆、蠶豆、豌豆、綠豆)磨成粉,加入面粉、番薯粉等搟成薄片,再切絲而成。是福清獨特的地方食品之一。
番薯咸、番糜咸
即在番薯湯或番薯糜湯中加入青菜、海味等。
老鼠仔粿
又叫“番薯錢粿”,是用碎薯錢或薯錢皮搗碎磨粉,和水捏成塊狀,上竹篦蒸熟,因形色均似小老鼠得名。食用時蘸糖水或醬油,配米湯或菜湯。
小吃
福清地處山海間,氣候溫熱多雨,各種物產品類繁多,加上五洋雜處、中西交匯,故以風味小吃品種很多,這些風味小吃,有的是節日食品,有的是家常小食。
光餅
本名“缸餅”,是以面粉半發酵加鹽、堿、揉成面團,一面蘸上芝麻,中間穿孔,在貼在特制的餅缸中用松枝烤熟。食用光餅時,常從中間切開,加上蠣餅、炸豆腐、紅糟五花肉、海苔脯、小魚干等。有的在烤制前還在中間包入紫菜稱“紫菜餅”。風味獨特,香酥脆三絕,被稱為“福清漢堡”。
海蠣餅
一種油炸食品,用大米加大豆磨成漿,舀在特制的“蠣餅勺”中,加上時令蔬菜、紫菜、瘦肉、蠣,再復以米漿,入花生油鍋炸熟,外酥內軟,油香濃郁,是福清許多地區節令食品和風味小吃。
扁食
又稱“扁肉”,即北方的小餛飩。以精面粉搟皮,內包以五花肉、水發香菇、尾梨丁及各種調料調制的餡料,入沸水煮熟,皮薄餡足,令人大快朵頤。
苔脯粿
清明時節,海灘上海苔旺生,民有采其洗凈去除泥沙后,和以番薯粉,加上調料,用花生油煎成餅,香鮮無比,營養豐富。
魚丸、魚餅
魚丸福州地區各地均有,福清魚丸重在選料。福清魚丸必以鯊魚、鰻魚為原料,食時配以高湯,外韌內鮮,有咬勁,名聞四處。以魚丸料加入雞蛋、面粉,再入油鍋炸熟,即成“魚餅”,此為福清獨有的小吃,又是宴席的特色菜肴之一。
餃貓(九帽)
又稱“番薯餃”。以甘薯淀粉和鮮番薯為主料,先把鮮薯蒸熟、搗碎后和入甘薯淀粉,反復糅合,使其均勻勁道,再搟成餃皮。然后包入用炒花生仁、芝麻、紅糖調合的甜餡。最后入油鍋用當年新榨的花生油炸成金黃色即可。外酥內糯,甘甜適口。
起家粿
福清最常見的節日食品,每年的端午、七月半、中秋、春節等節令,家家戶戶都是蒸起家粿,以示“日子紅火”“起家發財”。起家粿原料簡單,風味特異,香甜綿軟,是福清人愛吃的小吃。
芋粿、炸米菱
福清盛產各種芋頭,用芋頭加工的小吃品種不少,其中最普通的是芋粿,呈三角形,芋香撲鼻。龍高一帶不產芋,則用純米漿蒸坯,內加蝦皮之類干海味,切成菱形小方片油炸,稱炸米菱。
芋絲
將芋頭置擦板上擦出細絲,拌入面粉,香蔥,蝦油攤成片狀,入油鍋炸熟,香酥鮮嫩,十分可口。
番薯丸
番薯丸內包有肉、紫菜、炒花生米和蝦米等餡料,搓成乒乓球大小的丸。是龍高一帶“地瓜區”十分普遍受人喜愛的小吃。
炒糕
上好純番薯粉調入糖水,成稠汁狀。鐵鍋下少許花生油,再慢慢傾入薯粉汁,邊傾邊用鍋鏟翻炒,使用其凝成膠狀。現時有用藕粉、馬鈴薯粉代替番薯粉,其色更加晶瑩清亮。是夏日消暑食品上選。
薯粉面
又叫土冬粉,以番薯粉為原料。薯粉面以江陰所產品質最好,堅韌爽滑,若佐以蠣、蟶等海味,風味更佳。
土米粉
又叫假米粉、米面。煮法與薯粉面相同。選用優質大米淘凈,水磨成漿。用特制的米粉盤將粉漿蒸熟,候冷,切成條狀,曬干即成。
索面
亦稱線面,是福清及福州地區特產之一。線面白如雪,柔如絲,細如線;煮時不糊,柔軟潤滑,不黏牙,易消化,是老少咸宜的面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