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江兜村:建美麗僑村 涵養“根”情懷
www.bjjht.com 2016-07-29 11:28:51?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古厝修繕完好。 東南網7月29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實習生 薛昊 文/圖)福清市新厝鎮江兜村,始建于宋代,是福建省著名的僑村,現有人口2600人,卻有分布在世界20多個國家與地區的14350多位海外鄉親。2014年以來,該村以建設美麗鄉村為契機,著力建設美麗僑村,村容村貌、民風民情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愛國愛鄉情懷高漲。 一村七公園 海外鄉親微信“顯擺” 走進江兜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嶄新的塑膠籃球場,沿著村路,一路綠樹、一路花香。“垃圾不落地、江兜更美麗”的宣傳標語,為整潔的水泥路面做了最好的詮釋。 “這一切的變化都靠村民和海外鄉賢的共同努力。”村黨總支書記王武林說。 2014年伊始,村委在村民大會上提議建設美麗僑村,讓旅居海外的鄉親們在介紹自己家鄉時,有個好看的“門臉”,這個想法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贊同,國外的鄉親也在微信上予以呼應。于是,轟轟烈烈的建設美麗僑村行動拉開了帷幕。 “過去生活艱苦,為了收集肥料,家家戶戶都蓋茅廁,后來雖然建了新房,有了屋內衛生間,但長久的習俗讓江兜村300多座茅廁廢而不倒,嚴重影響了村容村貌。”91歲的老人王光復說。 為了起表率作用,老支書王水英帶頭拆除了自己的屋外茅廁,并在空地上種起了花木。有樣學樣,村民們紛紛動手,存在了數百年的茅廁很快就沒有了蹤影,代替它們的是紅花綠葉。緊接著是治理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排、禽畜亂放等現象,村里投入資金20萬元,配備保潔人員10名,做到村道清掃保潔全覆蓋,衛生管理無“盲區”;修建了垃圾池和垃圾集中點,做到生活垃圾日產日清;配建了3個現代化水沖式公廁;投入30萬元用于村內韶溪水渠改造,采取人工清淤的方式進行河道清理,整治溪流周邊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定期打撈漂浮垃圾。一個“凈化”的江兜村閃亮登場。 在村容村貌干凈整潔的基礎上,江兜村見縫插綠,小塊空地變綠地,大處建成公園。投入65萬元對幸福路、海灘中路以及水渠兩側進行綠化補植,栽種各種樹木1.8萬株。 海外鄉親也慷慨解囊200多萬元,幫助興建7座公園,配套了座椅、長廊、圓燈、涼亭等設施,在所有村路主干道安裝路燈并在進入本村主要路口和村主干道安裝32個全球眼監控,還在324國道江兜路段兩旁安裝太陽能LED路燈。 不到一年時間,江兜村就形成了“一村七公園”的勝景,閑暇間,老人們在此攀談鍛煉;放學后,孩童們在此打鬧嬉戲;日出時,2公里的健身路上人頭攢動,日落后,灘涂上游人篝火點點。2015年福建21個“最美休閑鄉村”,江兜村榜上有名。 “誰不希望自己的家鄉美?”看到這喜人的變化,旅居澳大利亞的王聲亮感慨萬分。一位在西班牙經商的鄉親在微信上說,過去談到家鄉,我只能用語言描述,現在我直接用照片展示,很多西班牙朋友看完照片后問我:“能帶我到你家鄉旅游嗎?”如今,在網絡微信上“顯擺”自己家鄉,成了江兜眾多在外鄉親們最喜歡做的事,家鄉建設成為他們最大的牽掛。匈牙利僑胞王林榮無償讓出自家1000平方米土地支持村里建公園,還捐贈60萬元用于水質改善工程,他形象地說:家鄉是水,華僑是船,水漲船高! 古厝修舊如舊 留住情懷之“魂”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在海外游子的思想里,“根”是家,是難以割舍的情懷,在視覺里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故居古厝。 江兜村始建于宋代,這里的文化是閩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村中有名勝古跡十一處,千佛庵、大帝殿、朱子書院、韶靈廟、韶溪亭、明善寺、唐興寺、墻下宮、土地廟、安民社、鷺島嶼等。 97歲老人王德清說:“江兜村人敬重祖先,認為祖先泉下有知,認為孝道是百善之先,因此村民們舍不得拆老屋,人們會在老屋旁開辟空地蓋新房,千年下來,傳統民居就被完好地保存下來,出國謀生的人,回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祖屋拜祭,感謝祖先的護佑。” 江兜村受莆仙文化影響深遠,住房建筑風格大多是宮殿式建筑結構,村中有三座厝古屋、北片古屋、企座古屋、南山古屋、石灰墩古屋、王高宗古屋等10多處古建筑,每一座蘊含傳統文化的古屋,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是江兜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隨著歲月的流逝,村中的故居古厝被時光侵蝕,為了挽救這些象征著海外鄉親心中的“根”,在新厝鎮政府支持下,江兜村向上爭取了200萬元資金,村民們有力出力、有錢出錢,將這些故居古厝“修舊如舊”。現在這些古色古香的故居古厝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在綠蔭的掩映下,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無聲訴說著江兜村往昔艱辛與今日繁榮。2015年11月,江兜村成為福建首批省級傳統村落。 91歲的新加坡僑領王福順深情地說,故居古厝是獲得歸屬感的直接媒介,是“根”文化的立體形態,是讓身在異鄉的海內外宗親記住鄉愁的“魂”。帶著子孫流連在祖先故居,可以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同感和親切感。捐助50多萬修建北片學祖堂的澳大利亞華僑王文元說,家鄉的故居,是心中的坐標,是心中扯不斷的“根”,為了生活,他踏入了風俗迥異的異國,但在內心深處,故鄉從未忘卻。 對于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華僑王光國先生曾寫一首思鄉偶感:“偶作回鄉夢,深志客里身。漁燈蘆島夜,游履草堂山。韶溪依稀是,江山變幻頻。床前明月好,猶憶昔時秦。” 民俗鄉音 拉近海外赤子之“心” “敲起鑼來唱起歌,感謝黨的好政策,海外鄉親來助力,小康路上喜洋洋……”7月19日下午3時左右,江兜村的文藝團隊在村里又開始演出。 江兜村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傳統民間文化氛圍濃烈,全村有5支文藝宣傳隊,即一支30多人車鼓隊,一支30多人的腰鼓隊,一支20多人農村文藝宣傳隊,一支20多人的老、中年舞蹈隊,一支18人的十音八樂吹奏隊,一個15人組成的木偶戲劇團。 “我們平時只要有空,就集中起來唱歌跳舞,宣傳黨的政策、表揚村中的好人好事、傳頌江兜在外華僑事跡,收到了村民們的好評,還專門拍了視屏給海外鄉親看,受到他們的熱烈歡迎。”車鼓隊隊長陳金秀滿臉笑容地說。 民俗鄉音,最能貼近海外游子的心。“鄉音是真正的母語,母親用鄉音教孩子牙牙學語,兒時玩伴用鄉音嬉戲,小時最盼望就是文武宴、社火等民俗,現在想想都開心啊,民俗鄉音是游子與故鄉聯系的紐帶。”身在香港的王子超談到鄉音時神情激動。 江兜村充分利用當地的民俗文化,動員華僑參與家鄉建設。江兜村的海外游子們情牽故鄉,從教育到生產、從生產到改善生活條件,僑建項目持續不斷。近年來,這些海外華僑又捐200多萬元建江兜華僑小學教學樓、捐300多萬元建江兜華僑中學科學樓,最近,他們又集資400多萬元捐建教學大樓。此外,他們還為村民拉電照明、修建村道十余條,安裝自來水工程,總花費超千萬元,點點滴滴都體現了僑賢們的愛國愛鄉情懷。 做足“鄉愁”這篇文章 薛希惠 江兜新貌 福清新厝江兜村是著名的僑鄉,2600個村民,卻有1.4萬個旅外華僑。數年來,村干部帶領村民做足鄉愁文章,不僅建設起美麗宜居的鄉村,而且帶動村里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使小鄉村變成宜居的家園,也讓海外鄉親的根永遠留在家里。江兜村的建設對“空心化”的農村具有示范意義。 鄉愁本是人文理念,也是一道文化景觀。它不僅可留住鄉情,凝聚人心,也能借此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促進基層社會獲得全方位的發展。幾年來,江兜村不僅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注重發掘本地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工作不僅使鄉村靚麗起來,也使鄉村變得極富內涵,極富凝聚力,從而獲得旅外鄉親的廣泛認同。作為回報,這些旅外鄉親建設家園激情高漲,無私捐贈。據江兜村黨總支書記王武林說,91歲的新加坡僑領王福順一個人捐獻就超過1000萬元。有了鄉賢的支持,村里的各項建設變得容易。近幾年來,江兜村獲得無數榮譽,充分體現了各項成果。 美麗鄉村建設,除了做足鄉愁文章,發揮基層黨組織的作用非常關鍵。初到江兜村采訪,就看到村所有干部集中辦公,村民有事辦事,熱情接待,從不耽誤。幾任村帶頭人有的被評為省勞模,有的被評為福州市勞模,有的成為人大代表。正是有了這些強有力的帶頭人,村里的各項工作才能有效開展。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7-29 ]三部門協作撲滅江鏡鎮一處野火
- [ 2016-07-29 ]美發店設“陷阱”誘惑消費
- [ 2016-07-29 ]網友投訴地產垃圾堵塞下水管道造成房屋進水
- [ 2016-07-27 ]“民生紅包” 造福百姓生活
- [ 2016-07-16 ]福清新厝尼姑庵前現棄嬰 全身皮膚呈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