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革命”導致錢包“消失”
www.bjjht.com 2016-08-04 08:17:53?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生活因時而變,改革讓生活變得更智能、更便捷。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各領域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這其中,消費領域上演的“支付改革”,更是讓人們在變遷之中感受著生活的美好。 票據時代一去不復返 在80后市民小林的印象中,他小時候聽父母提及最多的是“糧票”和“布票”這些詞。如今,這些在小林眼中頗具神秘色彩的小票據早已退出歷史舞臺。 計劃經濟時代,物資匱乏,國家需要發行糧票、布票等各種票證來限制消費,保障全民供應。糧票、布票等在當時是最重要的支付憑據,有“第二貨幣”之稱。小林的母親說,那個年代,因布票來之不易,買塊布做新衣服都要等上兩年。可想而知,那時的消費是多么受局限。 改革開放后,物資短缺現象逐漸消除,各種票證也完成了歷史使命。其實,布票的使命更早結束,1954年發行,1984年就被停止使用。而糧票是到了1993年才被終止流通。 90年代以后,現金成了國人主要的支付交換媒介。人們出門購物、旅游都不忘隨身攜帶現金。大家樂于在交易中用現金找零互驗真偽,也樂意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尋求踏實放心。 小林的父母是做生意的。那時候,小林經常看到父母收到百元鈔票,拿手一彈一吹,放到耳邊聽聲音辨真偽。那場景也讓幼小的小林模仿了好幾年。 確實如此,在驗鈔機還是稀有貨品時,上至白領,下至商販,各階層的人都有一套辨認假幣的方法。有現金交易時,人們都習慣性地抖錢、聽聲音,或用手來回捻搓百元大鈔,再將百元大鈔放在日光下尋找毛主席的痕跡。小林感慨道,那是一種珍貴的體驗。 支付方式快速大變革 大額現金交易的不安全性和不方便性,為現金到銀行卡的支付過渡提供了契機。可以說,從簡單的ATM存取款、商戶刷卡消費,到手機支付、網絡支付,支付方式真的是大變革。 1985年,第一張銀行卡在我國正式發行。如今,每個人的口袋里都會塞滿幾張銀行卡。30多年的時間,中國快速進入“銀行卡時代”,刷卡消費成了時代主流,人們只要拿著銀行卡,商家用一臺POS機就可以實現刷卡消費。 市民陳阿姨經常去超市買菜,她會習慣性地帶著一堆零錢。前些日子,陳阿姨去超市忘記帶零錢了,在超市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她第一次完成了刷卡付款。此后,陳阿姨逢人就說“上超市買菜,帶一張銀行卡就行”。 當刷卡服務方興未艾時,網上購物又迅速成社會主流消費方式,這推動了支付方式由刷卡消費向網上支付、手機支付過渡。 網購的熱度還沒過,隨著3G、4G網絡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迅速普及,“支付寶”等各種支付工具以簡單、安全、便捷的“優秀品質”顛覆著傳統消費支付方式,引爆支付領域大變革。票證交易、現金交易、刷卡消費,再到越來越多的網上銀行、手機支付、移動商務……消費支付方式變得越來越便捷、越來越智能。不帶錢包,輕觸手機屏幕,就能實現支付更是受到年輕消費者的青睞。 “我要認真學這些東西,因為我要跟上時代潮流。”陳阿姨說,現在,她的女兒正在教她如何使用“支付寶”在超市買菜,以及在便利店用“微信錢包”買鹽巴、味精等日用品。 新消費方式改變生活 支付寶等網絡支付工具的出現,讓消費支付變得更加順暢。而支付寶的余額增值服務——“余額寶”因為高預期收益率,也受到儲戶青睞。 “余額寶”的誕生是好事還是壞事,社會各界眾說紛紜。有人說,余額寶是個“金融寄生蟲”,在“合法擠兌銀行”。而支持余額寶的人則反駁說,銀行才是“吸血鬼”。業內人士稱,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快速發展具有多重積極意義,但風險管理和銷售規則也不容忽視。從事銀行業工作多年的小張說,余額寶的興起已經深刻啟發銀行必須提升服務能力,加快移動互聯網平臺建設,否則將來要吃虧。 今年春節,“微信紅包”讓微信用戶“樂”了一把。市民收到微信紅包后,想要提現被要求必須綁定銀行卡。這樣一來,利用網絡支付工具的用戶瞬間大增。微信搭建的搶紅包平臺,不費一槍一彈,讓全國微信用戶為之“瘋狂”。對此,也有不少社會學者說,春節本是家人相聚的好日子,所有人都沉浸在“微信紅包”和“支付寶紅包”里不可自拔,年味已失。 不管學者對這些新生事物持何種觀點,支付寶、余額寶、微信紅包、滴滴打車等新生事物的出現,都在催生著支付方式變革。在爭議、競爭中前行的新支付方式,也為銀行業的改革提出新的挑戰。 但是,不管如何變革,這些消費支付方式的變更,確實讓人們嘗到了改革帶來的美好生活體驗。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8-03 ]高山缺水嚴重 村民自打機井取水
- [ 2016-08-03 ]農銀人壽福清中支舉辦2016年客服節
暨全國少兒畫畫比賽 - [ 2016-08-03 ]兩項玻璃國家標準審查會在融舉行
- [ 2016-08-03 ]江陰港區整車進口:政策優勢催生“虹吸效應”
- [ 2016-08-03 ]總投資約12億 永鴻文化旅游城建設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