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一筆極其珍貴的文化財富
www.bjjht.com 2016-08-08 08:38:16? ?來源:福清僑鄉報 我來說兩句
我珍藏著《融情》從1989年8月創刊到1998年3月閉刊的所有發行本,每當我看到《融情》,我就會想起已故的李圣穆先生。 我所珍藏的《融情》,是李圣穆先生生前收藏的。李圣穆先生系福清市著名的學者、教育家。李圣穆先生離世后,他所收藏的《融情》由他的女兒李敏新老師贈送給我,以紀念她的父親與我之間的情深意長的“校外師生情誼”,由我傳承李圣穆先生的這筆文化“財富”。 《融情》的編輯是林玉聰先生。林玉聰先生說,世聯會成立之時,他在新加坡《新明日報》工作。有一天,受林紹良先生委托,助理張鳴琴先生找到他,讓他編一本只有10面頁冊的《僑報》。沒過多久,又讓他擔任《融情》編輯。《創刊號》出來后,許多人看了很滿意,于是決定繼續編排,每三個月出版一期。 據林玉聰先生回憶,那時的稿件是通過福清縣委征稿的,內容很豐富。在編排中,他除了重視美術外,對文字尤其小心,既要照應到印尼、新加坡的讀者,又要兼顧中國等讀者,因為這個國家認可的文字,別的國家也許就不行。因而,他在編篡中所采用的文字和詞句都是很中性的,多邊都不得罪。他說,文字不可以有立場的。編輯中要照顧很多很多東西,可謂是步步驚心,如履薄冰。 《融情》創刊于1989年8月25日,新加坡社會發展部政務部長莊日昆獻詞,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主席林紹良致發刊詞,總編輯是俞進財,編輯林玉聰,出版者為(新加坡)福清會館,一共才38面。《創刊號》主要內容為新加坡福清會館三慶紀念活動與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成立活動。此外,《創刊號》還登載了《龍眼的傳說》、《月窟井》和《門檻刀痕》等3篇《福清民間傳說》,以及《龍田民歌選》3首。 從第十一期起,林方華先生任總編輯,直至閉刊。第十三期系《福清閩劇團蒞新演出特輯》,共120面,也是惟獨的一期專輯。其余的編幅有40、44、48、56、64面不等,視內容而定。 1998年3月15日,《融情》第三十五期發行,隨后閉刊,前后經歷9年。 《融情》的內容十分豐富,每期都引人入勝,其中有許多讀者喜聞樂見的,除了時事要聞、工廠開幕、閩江調水工程、福清發展大計、興學育才、海內外鄉親事業成就、拓展聯誼外,還有福清本土“嫁女兒、娶媳婦、慶生日”,以及民俗等。其中《第十六期》有《習近平高度評價福清對外開放工作》內容。 毋庸置疑,《融情》是改革開放初期福清僑情的歷史見證,同時充滿了濃厚的福清本土鄉土氣息,讀之令人愛不釋手。不僅如此,《融情》圖文并茂,隨著時間的流逝,其中的許多文字與圖片,都已成為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可以這么說,《融情》填補了早期福清僑情記載的空白,是難得的一部歷史檔案。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林玉聰先生于1961年起加入新聞界,歷任《新明日報》《快報》《聯合晚報》副刊編輯、新聞編輯,直至退休。他曾用筆告訴世界,福清哥不僅僅只會創造資本積累,而且在文化領域里,同樣有著“當驚世界殊”的文筆! 縱觀《融情》,其封面極具特色,封面人物不僅有舉世聞名的“大哥大”,也有草根百姓;不僅有風土、民情,也有重大活動,給人留下極美的印象。 如今,提起《融情》歲月,林玉聰先生依然激動不已,眼眶閃著淚花。他告訴記者,直到《融情》閉刊后,還有太多太多的稿件未使用,這些稿件,凝聚著家鄉人民熱愛《融情》的激情,以及對《融情》寄托著的太多期望。 美哉!《融情》! |
- 心情版
- 請選擇您看到這篇新聞時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2016-08-05 ]長安商用“百車千城萬里行”亮相福清龍田
- [ 2016-08-04 ]搶奪金項鏈 男子被判刑八個月
- [ 2016-08-05 ]僑鄉少兒合唱團:做一只用心歌唱的“領頭雁”
- [ 2016-08-04 ]“福清娃”4件作品獲宋慶齡少年兒童發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