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一位印尼僑屬,在他母親懷胎10個月回鄉之時,呱呱墜地在故鄉三山鎮瑟江村,兩個月后,母親返回印尼,他便寄養在伯父家,直到17歲那年離開故土上山下鄉。
他的孩提時代,母親只回來過兩次。他的一生從未去過印尼,也從未見過父親一面,他只是在照片上看見父親的模樣。1982年他25歲,父母請他回印尼繼承父業,可他舍不得自己的執教事業,以及魂牽夢縈的山區那塊土地,毅然決然地放棄了這個令人羨慕的機會,讓遠在異國的父母為之嘆息。
從1974年起,他便把“根”扎在了與浙江交界的閩北山區政和縣。42年來,他堅守山區,陪伴著那么多的留守兒童度過了極其艱難的歲月。其間,他只回過家鄉一次。如今,他依然信守自己的理想與信念,依然“收養”著89個留守兒童,不離不棄地日夜陪伴著他們。
他與夫人梁純愛只有一個女兒,但他們“收養”的貧窮孩子卻逾千人;他的一生沒有儲蓄,把自己所有的工資全部花在了撫養留守兒童的身上;他的一生沒有孫子,可他膝下卻“子孫滿堂”,“爺爺”、“奶奶”的呼喚聲終日在他們耳邊回蕩。他的精神感動了廣大閩北人民,他被評為“感動政和教育十大人物”,先后榮獲“福建省農村優秀教師”、“優秀校長”、“優秀共產黨員”、“南平市五一勞動獎章”、“福建省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2016年9月22日,他被福建省僑聯樹為“兩學一做”的先進典型,并號召全省僑界向他學習。 多年來,他的先進事跡廣見于《中國教育報》、《福建日報》、《福建僑報》等多家媒體。他就是被西津畬族村小學的留守兒童們稱為“校長爺爺”的“福建省最美鄉村教師”——莊桂淦。
平凡忙碌的一天
第一次聽到莊桂淦這個名字,是記者今年7月到壽寧、周寧、政和等閩北山區采訪時聽到的,那里的人告訴記者:“你們福清人很了不起,有個老鄉扎根山區40年,收養過許許多多的留守兒童,他的事跡很感人?!?/p>
時隔兩個月后的9月22日,記者隨同省僑聯“兩學一做”小組來到西津畬族村小學,目睹了西津小學的環境,以及89位留守兒童與莊桂淦夫婦倆的“爺孫之情”,甚為感動!
早上5點天剛蒙蒙亮,莊桂淦夫婦就早早起來,匆匆叫醒橫七豎八熟睡的89個孩子,緊張地為需要特別照顧的幾個孩子穿衣、疊被、打水、洗漱、喂飯,便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吃過早餐,趁孩子們走進課堂之際,梁純愛便開始了籌劃孩子們的午餐。刷鍋洗碗、淘米洗菜、切魚剁肉、蒸飯炒菜、烹調調味,還要為病號開小灶,一個上午圍著鍋臺轉,汗水濕透了衣背都不覺得。“10多年了,從教師崗位退休后,我成為這群孩子的專業‘營養師’、‘烹飪師’?!?梁純愛笑著對記者說。她告訴記者,為孩子們做的伙食,一周7天菜譜沒有重復,為此,他們夫婦倆絞盡了腦汁,為的是讓孩子健康成長。
課堂休息期間,甚至還有一些年紀小的孩子提著褲子,走到操場呼喚莊桂淦、梁純愛:“爺爺!奶奶!擦屁股啦!”莊桂淦夫婦說:“為年紀小的孩子穿衣、喂飯、擦屁股、哄睡覺是常事。”
中午開飯時分,廚房里一下子熱鬧了起來。80多位孩子沿著廚房排成長長的隊伍,等待著梁純愛、莊桂淦的打湯盛飯。之后,孩子們便端著飯碗魚貫而出廚房,或站在操場,或一溜溜地蹲在墻角吃得津津有味。小朋友們告訴記者,學校里的飯菜太好了,有魚有肉,在家里他們幾乎頓頓都是咸菜,只有過年過節才能吃上魚肉。
莊桂淦說,學校沒有餐廳,也沒有餐桌、餐椅,孩子們吃飯都是在露天。晴天尚好,雨天只能東藏西躲地找地方吃。
采訪的那天晚上,孩子們晚餐的菜譜是吃餃子。上午,梁純愛為餃子餡準備了一個上午。中午一吃過午餐,她便一個人在廚房站著包餃子。一個人15粒,她得包1300個餃子,邊包邊蒸,一個下午忙得不可開交。準備好了晚餐,年過花甲的梁純愛這才覺得腰酸背疼。
晚上,清洗完廚房,準備好次日的早點,莊桂淦夫婦倆拖著瘦弱而疲憊的身體回到宿舍,在孩子們晚自習尚未下課的空當,才有時間休息片刻。下自修了,該到孩子們休息了,為幾位年齡較小的孩子們洗漱后,安頓好孩子們上床、熄燈,莊桂淦夫婦分別在宿舍東西兩頭房間里,摟著需要特殊照料的孩子,匆匆入睡。然而,每天晚上11點和凌晨2時,夫妻倆都要起床查房,呼喚需要叫醒夜尿的孩子們起來,為尿濕的小孩子更換衣褲,還要哄夢醒哭泣的孩子睡覺……
40載無怨無悔
莊桂淦今年59歲。1974年7月,他只身來到政和縣石屯公社石門大隊插隊勞動,半年后在該村小學代課,后來擔任民辦教師又轉為公辦教師,1982年起,擔任小學校長至今。
在那個年代,莊桂淦少年生活著的福清市,已經窮得叮當響了??蓮难睾5秸?,山區生活所見所聞,莊桂淦簡直不敢相信,山區居然比福清市更窮……
1982年,莊桂淦突然接到父母從印尼寄來的信,隨信附上出國定居的手續,告知他:子承父業,立即出國!接到父母的來信,莊桂淦心潮澎湃,出國,曾經是他少兒時代多年的夢想,但在那個年代,能出國者即便在僑鄉福清,也只是寥若晨星。面對著即將實現自己夢想的通知書,那個白天,莊桂淦高興了好一陣子。
晚上,靜下心來,莊桂淦卻怎么也睡不著,他想了很多很多?,F在將要離開山區, 可8年的山區生活,卻培養了他與當地人民的深厚感情。山區雖然貧窮,但山區人民卻有著中國傳統農民憨厚老實、安分守己的本色,當年自己在插隊勞動期間,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不僅學到了親耕田畝的勞動本領,而且還學到了熱愛勞動的好傳統、好作風。稼穡雖然辛苦,但艱苦的環境中,本就貧窮的村民卻頻頻為他噓寒問暖,送來蔬菜野果,他已與農民結下了深情厚誼??!
他回想起了自己執教多年的一幕幕,是山區的孩子陪伴著自己度過了美好的青春,也給自己帶來歡樂!他的眼前又浮現起當自己第一次走進課堂,面對著孩子們那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光,他曾許下的“不離不棄”諾言。
他想到了自己是在黨和人民的培養下,從一個普通的知青成長為人民教師,成為一名校長,其間,不知凝聚著領導與同事的多少心血!
他望了望身邊熟睡的愛人,這個從福州來山區插隊的知青,這么多年來在山區也吃了許多的苦,如果自己能出國,隨后她同樣可以走出國門,在國外,父親的家業那么殷實,那也意味著從今往后,他將會帶給愛人富足美好的生活。
但是,莊桂淦想,如果自己選擇出國,那就意味著將終身告別課堂,棄教從商,可教師卻是自己一生的摯愛,自己是無論如何也割舍不掉校園情、師生誼的!
留,還是走!莊桂淦陷入了重重的矛盾之中。于是他悄悄起來,在朦朧的夜色中,他懷著依依不舍之情走進破舊的教室,走到教案成推的辦公桌前,在校園里徘徊了許久許久。此時,東方業已發白,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莊桂淦終于作出了一個令他的父母大跌眼鏡的“扎根山區,永不言棄”的決定。
他留了下來,令許多親友為之惋惜!但莊桂淦說,他的選擇終身無悔!
1989年9月,莊桂淦調任政和縣石屯鎮西津畬族村小學校長,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后來的命運居然跟這所小學聯系在一起,并對他產生重大影響。
全職的“專業保姆”
在西津小學任教期間,莊桂淦的足跡遍及了畬族村的所有家庭。每一次家訪給他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四多”,即老人多、小孩多、單親家庭多、留守兒童多。尤其是進入本世紀后,青壯年幾乎都外出打工去了,留守家庭里的老人和兒童,帶給了西津小學諸多的社會問題。許多家長長期在外,外出打工時把孩子委托給老人或親友,隨后,有的一年只回來一兩趟,每天來接送孩子的,盡是些步履蹣跚的老人。有的家長音訊全無,孩子無人監管,且無人接送,家庭教育成了“空檔”,孩子成為學校沉重的負擔。
每次家訪回校,莊桂淦都陷入了沉思,他思考了許多救助留守兒童的方案,限于當地條件和個人能力,又一個個地被他否決。一天下著傾盆大雨,放學時一位老人在接送孫子回家時,在校門口摔倒了,莊桂淦在扶起老人的瞬間,老人自言自語地說:“哎!要是有寄宿那該多好??!”老人不經意間的一句話,卻讓莊桂淦受到了啟發,他想把學校創辦成一所有寄宿、寄午的小學。莊桂淦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給愛人,得到了愛人的默許,他高興極了!
2003年,莊桂淦真的把學校創辦成寄宿制學校,缺少人手、缺少保姆,他把已經退休的妻子拉了進來充當“專業保姆”,無償照顧那些留守兒童。那年,莊桂淦發動社會力量為學校捐款,蓋起了學生宿舍。西津畬族村小學因此而成為政和縣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小學。
西津畬族小學成為畬族村留守兒童成長的搖籃,14年來,莊桂淦夫妻倆“收養”的留守兒童逾千人,孩子們都親切呼喚莊桂淦夫妻為“爺爺”、“奶奶”。
今年秋季開學,莊桂淦本說好了只接收59個留守兒童,59個是這所學校所能承受寄宿的極限。但到開課時,莊桂淦卻驚訝地發現實際接收了89個孩子,讓梁純愛驚訝得目瞪口呆。該校宿舍一共才11間,大的4間每間不足16平方米,其余7間更小,要容納下89個學生,莊桂淦說:“孩子們只好排列著橫著睡”。梁純愛說,年紀小的、生了病的、需要特別照顧的孩子,跟我們睡。莊桂淦的床鋪睡4個孩子,他個子大,橫著睡床鋪容納不下,只好搬張凳子靠腳。
梁純愛說,她最累的是夜晚。白天,孩子們是學生,學生有學生的行為規則,他們很禮貌,很懂事,很守紀律,很少讓我們操心。但是,夜晚則不同,夜晚臨睡時分,他們會思念遠方的父母,會哭,會鬧,你要去用愛心去親近他們,哄哄他們,不能責備,更不能呵斥。有時,剛哄完這個孩子,又得去哄那個孩子,你需要有特別的耐心,一個一個地哄,實在哄不住的,他要聽父母的聲音,我們就撥通電話,讓他接聽,讓他安靜地進入夢鄉。
但是,莊桂淦最擔心孩子夜晚發燒。他還記得幾年前春夏之交的一個夜晚,下著傾盆大雨。深夜兩點巡夜時,他發現小女生小芳燒得厲害,立即與妻子冒著大雨,輪流背著小芳沿著河堤繞了2公里多的小路敲開診所大門,抱著小芳喂藥、打點滴。返回學校,已是黎明時分了,到宿舍后,夫妻倆不放心,依然守護著小芳直到天亮。莊桂淦說,像這樣深夜就診的事有過多少次,他也記不清了!多年來,莊桂淦既當保姆,又當維修工,修門窗、桌椅、路燈、屋頂,從不舍得花一分錢請人幫忙。“經費太有限了,雇不起!”莊桂淦說。
那份責任與擔當
時代在變遷,在進步發展,但變來變去的,唯一不變的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小孩子“不懂親,只懂愛!”誰對他好,他就跟誰親近。亙古如此!莊桂淦夫婦把留守兒童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他們,讓無數的家長感動!許多家長之所以能夠把自己的孩子那么放心地托付給莊桂淦,是因為莊桂淦夫婦疼愛每一個留守兒童,甚至于超出了他們的父母?!拔覀兯龅倪@一切,就是讓他們的父母在外面安心打工?!鼻f桂淦說。
這些家長每個月只交120元基本生活費,有的因貧窮而分文未付?!拔翌I取的退休金加上莊桂淦的薪水共有8000多元,全部貼進去了!” 梁純愛說?!拔覀儧]有積蓄,沒有家產,孩子們就是我們的全部財富!”
記者翻開《西津畬族村小學住宿生花名冊》,看到在66位留守兒童中,單親家庭14個,年紀6歲的4個,7歲的有13個,有44個學生屬于特困家庭。記者在翻開花名冊前,本想勸莊桂淦夫婦量力而行,學校畢竟不是慈善機構。但在翻開之后,記者幾次欲言又止,實在無法開口,記者終于明白了也讀懂了他們夫婦倆大愛無疆之苦衷。
梁純愛告訴記者,這些貧窮的留守兒童,有的父母委托給他們時,除了身上穿的一套單衣外,一無所有。我沒有多余的冬服,就把許多衣服二次裁縫后給他們保暖。
“孩子的父母和至親都不在身邊,而孩子都是每個家庭的命根子,父母一生勞碌,都是為了孩子!擔當那份本應屬于孩子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的責任,我們如同徒手攀巖,臨淵牧羊,趕著多少只羊出去,得趕著多少只羊回來!”梁純愛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淚水,透過那雙淚水模糊的眼睛,記者看到的是那份人間沉甸甸的大愛,和那份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
為了這份責任與擔當,42年來,莊桂淦才回福清老家一次,那是在2009年女兒出嫁的第一年春節。為了這份的責任與擔當,每年暑假梁純愛回建陽探望母親時,還帶上幾個親人沒接走的留守兒童。
令人欣慰的是,在福清洪寬中學任教的莊桂淦獨生女兒莊毓秀,懷著崇敬的心情理解父親、母親的特別愛心,盡管多年來父母親從未照料過她的孩子,但莊毓秀因此覺得父母親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們舍己為人,能把貧困人家的孩子當作自己的孩子、孫子,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品格、其境界比照料自家的孩子、孫子不知要崇高上多少倍!
40多年前,當莊桂淦插隊山區時,知道他的只不過是他插隊的那個小小村落;而如今知道莊桂淦這個名字的,卻是數以千萬計的人民群眾。
西津因你而熠熠生輝!福清因你而驕傲! |